方言
天台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台州片。古越语色彩浓重,有许多在古代汉语中找不到源头的词汇成分,至今仍保留着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四声八调与读细音,地方特色鲜明。
生活习俗
主食以稻米为主,薯类、麦类、玉米、豆类为辅。旧时山区滨海部分贫瘠地区,以薯丝为主,今为稻米,薯丝成为城镇居民调剂口味食品。一日三餐,干稀因地因时而异。立夏至中秋,农事繁忙,加一餐点心,称“接力”。菜肴,称“下饭”或“菜蔬”,沿海多海产,山区多山货,平原兼有山海之味。喜食蔬菜与海鲜干制、腌制品,咸菜为常食佐菜。臭苋菜梗汁炖豆腐为特味佐菜。宴请,旧俗有“六碗”、“八碗”等,不足其数不成席,以第一道菜取名。规格较高者有海参席、鱼翅席、燕窝席等,菜肴多至二十多盘。“十六会馔”,是天台民间最为隆重、最为丰盛的宴席。
风味食品以米粉类、麦粉类为主。有水浸糕、米面、豆面、猪肉麦饼、光饼、鱼面、豆腐圆、蛋清羊尾、五味粥、糟羹、青团、乌饭麻糍、漾糕、灰青糕、重阳糕、糯米圆、麦饼筒、粽子、馄饨,与各地类同。
糕点以冻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最具特色。每年春节家家制作。临海、天台、仙居的“羊脚蹄”,以麦粉加糖成形烤制,形似羊蹄,别有风味。酒类,以黄酒为主,以陈为佳,故又称“老酒”。白酒,俗称“烧酒”、“糟烧”。以杨梅浸烧酒,称“杨梅烧”,消暑解乏,城乡兴行。
民间工艺
天台工艺美术要数“三雕”最为出名。
天台山木雕,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佛像雕刻、佛具制造、棕制品、木珠制品、竹制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工艺美术产业。唐代天台山开元寺僧人思托所制作的鉴真和尚坐像,成为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为日本国宝。天台山佛教城雕刻的千手观音像成为故宫博物院国家珍藏,采用干漆夹苎技艺创作的四十九龙大屏风被中南海视国宝珍藏,陈列在国家主席接待厅。
天台石雕因材施艺,形象逼真,雕刻精细,层次丰富。石雕艺人以刀代笔,以石作纸,用不同粗细,不同曲度的线条,圆润流畅的刀法,用浅浮雕手法,使佛像产生出虚实相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虽未着色,却能产生多层次变化。
玻璃雕塑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1年,天台金全才创办天台山艺苑,又开拓风格独具的玻璃雕刻工艺,采用碑刻的用刀章法,吸收版画的黑白对比情趣,借助现代科技新成果,集浮雕的主体层次和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于一炉,使玻璃刻花艺术推陈出新,丰富了玻璃造型语言,题材扩大至鸟兽、山水、人物和肖像等各个方面。金全才使玻璃工艺向大型室内装饰陈设发展,作品进入首都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北京第11届亚运会游泳馆等大雅之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浙江省天台县申报的“济公传说”、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济公传说属民间文学类别,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遗产属传统技艺类别。
2014年,浙江省天台县申报的刘阮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民间文学类别。
2021年,浙江省天台县申报的易筋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别。
目前,我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