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一故事】江南最早的古寺——南屏乡兴教寺

发布日期:2018-06-29 16:0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南屏乡

     兴教寺自始建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坐落于天台南山飞凤山麓,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故有“青山不墨千秋画,白水无弦万古琴”的美称。 

在《天台县志》、《天台山方外志》对兴教寺有这样的记载:“兴教寺在县南三十里二十一都,初有孜禅师于此结庐,以其众峰回抱,名“回峦庵”,后更为院。宋祥符元年(1008)改兴教寺,洪武(1368-1398)初废,成化(1487)杨禅师重兴之。”在民国以后的天台的志书中,对于这个僻远的寺院也就语焉不详了。
     清朝兴教寺2度火灾,致使寺院败落。县志记载兴教寺寺产,田530亩,地210田,山1050亩,可见头度火灾变卖寺产重建兴教寺到解放土改兴教寺仅剩下不到10亩土地。《杨氏宗谱》记载道光庚成(1850年)春寺院火灾后,杨氏各房斫下坟头树,送到兴教寺,状塘月山公人称“卖盐老倌”把赚的银子分批共200两损到兴教寺,下张珂公督理营建,就是现在的大殿。

           据记载,默默无闻的兴教寺,曾因700多年前一代书法家的到来,而演绎了一段刀光剑影的一幕。而在赵孟頫的人生经历中,兴教寺是他最为悠闲自在的一段。

     公元1282年深秋的一天,山上红叶鲜艳耀眼,层林尽染。一位眉清目秀的书生,在当地一位名叫“杨叔和”的引领下,悄然地来到了南山,踏入了兴教寺的山门。住在寮房里的年青书生深出简入,很少与人答话,寺僧们瞅见他整日在寮房里看书写字。不久,元帝派遣的大臣带着众兵来到了兴教寺,寺僧才知道,这位书生就是宋朝宗室的一代书法家赵孟頫。赵大人对大臣说:“尧舜在上都准许巢、由隐居;我赵某已经是微子,箕子,何况吾重病在身,希望做个隐士罢了。”大臣被他对大宋的忠心耿耿所感动,挥了挥手,而后起轿回去了。

     对于隐居在兴教寺这位博学多才的贤达之人,元帝并没有罢休。四年之后,一位姓程的大臣再次奉诏来到兴教寺搜访,也使赵孟頫平静的隐居生活戛然而止。万般无奈的赵大人,只得穿上元代的官袍,离开了这座偏僻的寺院,从此也踏上了苟且偷安的仕途之路。一代书法家没有给兴教寺留下一点的墨宝。窗外的风,将他寮房里的文稿吹得乱舞,寺僧们忙去捡拾,也见到了赵大人遒媚秀逸的字,也就是日后被推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体”字。

 

        近年来,兴教寺积极响应“和合”民间信仰场所创建的口号,积极推动场所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消防安全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活动组织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宗教正能量,大力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