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10230026837575/2025-132369 | ||
---|---|---|---|
发布机构: | 街头镇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 2025-04-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天台街头镇后岸村是享誉全国的旅游村,探索走出了一条从“卖石头”到“卖山水空气”、从吃“石板饭”到吃“旅游饭”“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的先美丽再振兴的乡村振兴后岸模式,2024年,后岸村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万元。如今,后岸村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乡村旅游,期望青年群体以独特的创造力重塑传统乡村的肌理,寻找乡村的无限可能。
3月20日,街头镇与杭州行于乡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开展后岸“乡野宇宙”计划。计划面向社会招募青年行动共创人、行动发起人、空间合伙人、共居居民等伙伴入驻后岸村,把后岸村基于社区的组织方式,联合多元人群组建行动网络,共同编织出乡村在新时代的内容新生态,覆盖生态、文化、创意、教育、商业、公益等等维度。
2月12日元宵节,行于乡野创始人陈沛新就带领团队来到后岸村考察调研,研究打造与乡野的青年共创社区大本营为最终目标,创立核心青年聚落,链接在地人文,带动居民,带动生活消费,辐射镇域空间的可能性。目前行于乡野团队有四名人员长期驻扎在后岸村,和村民们同吃同住,深入感受后岸村的乡土风情,结合当地实际对乡村进行设计、改造,让乡村更吸引青年,更适合青年。这种 “沉浸式共创”模式,既保留了乡村肌理,又植入了符合青年需求的现代生活场景。
“我真诚地相信,乡村有巨大的潜能,它足以构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开放宇宙,生态、文化、创意、教育、商业、公益都在此生发。”行于乡野联合创始人闵冠说道,“我很喜欢后岸这个名字。当时代的最前沿在探索后工业时代的数字科技、人工智能,我们反而更需要后方的港湾,维系人于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锚点,守护人与自己、与他人、与土地、与现实最质朴和本原的链接。”
“青年回乡村,乡村才有希望。青年和乡村有很多共生的模式。新村民,共建者,短期寄居者……无论哪一种青年与乡村的关系的存在,无疑都是对乡村的发展都是一种推动。”街头镇党委书记许琼说。这种革新体现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营销矩阵搭建、在地教育体系构建等多个领域,形成了“青年创意+在地资源”的化学反应。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青年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更是价值重构的推动者。他们用青年思维激活乡土文化,以社群运营重塑乡村生态,在城乡融合中探索新的发展范式。当越来越多的“新乡民”带着创意回归,乡村振兴便获得了可持续的创新动能。这种活力与传统的碰撞,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