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镇镇区雨污分流工程施工方案
一、设计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
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6、《城镇排水用塑料检查井技术要求》(GB/T 41048-2021);
7、《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
二、工程设计
1、天台县平桥镇镇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块内建筑多为农村自建房及辅房。现状地块内雨污水均为合流通过渠道,合流管道排入塘内。本次设计保留现状镇区合流管渠作为改造后村内雨水系统。并新建一套污水系统用于单独收集镇区污水,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系统:镇区污水系统根据地势分两块排放,系统一:东北角污水汇集(汇水面积1.77ha)后沿村道排入思泉北路市政污水管中;系统二:其他区域污水至北向南,至东向西汇集(汇水面积6.06ha)排入王里溪市政污水管中。
雨水系统:雨水通过管渠,按地势至北向南排入池塘中,再由池塘溢流至思泉北路市政雨水管内。
2、根据现场调研和现状实际情况,原则上在支管末端有条件的空地上设置化粪池集中收集各户污水,无条件的直接接入污水管网,化粪池采用钢筋混凝土化粪池,根据接入户数不同本次选用两种型号的化粪池,分别为G1-2Q及G2-4Q,详见图集22S702。
3、根据现场调研和现状实际情况,原则上保留镇区现状合理管梁作为雨水系统。并对范围内所有管渠进行清淤。对部分空间较小巷道内的渠道进行翻建。翻建渠道采用砖砌渠道500×400,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
4、管材与接口:本次设计污水管管径为de75-DN300。庭院至第一个设计污水检查井段污水管采用de75~de160的UPVC塑料管,坡度为10‰,采用粘接连接。村间巷道内道路下的污水管采用DN200PE管,0.8MPa,管道接口采用电热融连接。村内车行道下DN200~DN300管采用聚乙烯缠绕结构壁B管管材,管材环刚度≥8KN/m2,采用橡胶密封圈承插连接。覆土小于0.5m管道均需采用混凝土方包。
5.(1)管道基础:污水管道均采砂护管基础。
(2)地基如固:如管道基础碰到特殊土层,则由业主方召集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共同现场踏塔后确定加固方案。
6.检查井:庭院内及村内非车行道巷道下采用塑料检查井,管径DN200采用φ315,管径DN300采用φ450,塑料检查井具体做法详见图集08SS523;当埋深很小,无法采用塑料井时,改为清扫口,清扫口设置间距采用20~30m。出厨房后有空间处原则上需设置成品塑料格栅井。车行道下污水检查井均采用600×6000方形钢筋混凝土井,做法详见20S515(P326)。检查井井盖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材质,承载能力等级按照国家标准GBT-23858-2009(检查井井盖)选用,车行道上井盖采用D400类型,绿化带、庭院内、人行道的井盖采用B125类型,车行道下的污水检查井井盖需设置标识,检查井内均加设安全防护网。检查井均为钢筋砼底板。污水井均为流槽井。
7、管道沟槽回填:
8、路面恢复:
庭院内水泥路面恢复:12cm抗折3.5MPa水泥混凝土+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
主道路下水泥路面恢复:18cm抗折4.5MPa水泥砼+20cm水泥稳定层(5%)+优质原土;
花岗岩路面恢复:3cm花岗岩+3cmM10水泥砂浆座浆厚+12cm抗折4.5MPa水泥混凝土面层+15cm水泥碎石稳定层(5%水泥);
9、道路下的污水管道施工敷设时,道路宽度≥2m的采用机械开挖,道路宽度<2m的采用人工开挖。
10、交汇井:管涵与污水管道相交,若标高上有冲突,则设交汇井,交汇井中污水管靠井一侧通过,管外壁距井壁一侧≥0.3m,一侧≥0.6m,当管涵管径≤600时,交汇井尺寸为1100×1100,当管涵管径=800时,交汇井尺寸为1250×1250,当管涵管径=1000时,交汇井尺寸为1500×1500。
12、隔油池:若该区域范围内有餐饮业、学校、政府单位等食堂废水,需要经过隔油池后方可进入市政污水管道。隔油池型号采用ZG-1详见《排水构筑物04S519》进行建设。
三、施工要求与注意事项
1、排水管道施工,宜从下游向上游施工。设计污水管道应做闭水试验,合格后方能回填土。
2、施工质量按GB50268-2008及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3、工程建设必须与环境相协调,要求施工时严格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4、施工前需对周边接入的现状污水管道标高进行复核后,经设计确认后方可施工。
5、施工时遇到现状实际情况与图纸不符时,请及时联系设计。
6、施工时注意对现状建筑物的保护。
7、原则上需避让乔木,绿化恢复需按现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