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集中山西路历史街区三井殿区块历史文化线索的公告

本次征集开始时间:2024-10-28 结束时间:2024-11-06

公告内容 草案全文 草案解读 我要提意见 采纳情况反馈 决策正式文本

为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我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天台中山西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三井殿区块(东至劳动路,南至人民西路,西与赭溪老街相接,北至中山西路)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挖掘,现已形成初步成果。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发表意见,并提供三井殿区块中存在的历史文化线索,相关线索请予2024年10月28日——2024年11月6日,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来电反馈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系人:王海鸥,联系电话:13750673001(724001)。

2、信函邮件反馈可邮寄至天台县人民西路198号城建大厦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心()11楼,邮编:317200,在信封正面备注“征求意见”字样。

3、电子邮件反馈至天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邮箱:ttxlcb@163.com

4、通过【我要提意见】在线反馈。



天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年10月28日



天台县中山西路三井殿地段属于天台县城老城区,位于县城西南部。天台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三国吴黄武元年至

黄龙三年(222~231年)之间,初置始平县。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名天台,属台州。宋宣和三年(1121)重修城池,明嘉靖重建城墙,开设八门。县城总体格局历经清朝、民国延续至今。


1,中山西路历史

南宋时期,现中山东路东段和中山西路西段原是天台最富庶地区东乡和西乡通往县城的古道,后发展成最繁华的商业街和居民区。临川桥、永清门周边是重

要的市集场所。

明嘉靖年间,天台重修城墙,此时以县衙为中心,其西街巷称为永清街。

清代以后,现中山西路两侧的街巷和民居逐渐形成,同时,航运、集市、渡口、庙会等也繁荣发展。繁荣的集市贸易,大量人流往来,商业活动与宗教活动

相辅相成,既促进了商业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民国时期改名为西大街,后又改名为中山西路。两旁商号毗连,旗幔飘扬,石板街道人来车往,熙熙攘攘。自东至西有很多百年老店,至世纪初犹存许多店屋。


2,三井

天台县城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以及古井数量众多,文化氛围浓郁。将军庙曾有一明一暗两处水井,直至建国后仍是当地居民主要用水来源之一。1968年适逢大旱,水井枯竭,而路南侧广济村三井则重新被展现在大众视野中。三井位于三井殿旁古城墙脚内,是用石板条块垒砌成的长方形竖井。台阶式造型,井壁坚固厚实,开放大气,古色古香。三井离始丰溪近些,因此地下水源相对充足,久旱不涸,能保一方居民饮用所需。三井井水深邃清冽,兼具历史价值与实用功能,千年始终如一。(《天台报》·2023年05月24日版)

据清康熙《天台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载,天台县“洗菜井”,俗称三井,本是阐法寺洗菜用井,“水甚寒冽,以锡瓶盛之,则透于外。其下五十步许,有一井,石栏上刻云‘建炎二年置’(建炎为宋高宗赵构年号,建炎二年即1128年)。不知何时所穿,亦经旱不竭。”阐法寺原为晋黎护将军刘玄宅邸(后复建为中山西路将军庙),宋朝后迁至城南小法溪。而三井遗留下来,明嘉靖年间因城墙扩建而使得三口井中两口遭湮没。


3,三井殿


《天台县志·卷之六祀典志》记载:“三井庙,在县西南广济门内,原三井因筑城塞其二,一在庙侧,虽大旱不涸,庙系宋封。”三井庙即三井殿,即上述阐法寺遗址。据其碑文,该庙系宋代始建,历经元明兴废均不可考,在清朝乾隆辛丑、嘉庆庚辰、咸丰庚申大修。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发表意见,并提供三井殿区块中存在的历史文化线索。

此次调查范围主体位于天台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南临人民西路,是展示古城风貌的重要界面;北依天台老城,是天台老城更新的先行典范地段。

研究范围: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赭溪东岸)作为拓展研究范围,北侧延伸至新华巷。

调查范围:东至劳动路、南至人民西路、西至赭溪老街、北至中山西路。总面积3.3公顷。


2024年10月28日——2024年11月6日,我局在天台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就《关于公开征集中山西路历史街区三井殿区块历史文化线索的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0条。


天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年11月10日


决策正式文本尚未形成,请稍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