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1023MB1959184P/2023-101243 | ||
---|---|---|---|
发布机构: | 天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3-06-1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全面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文化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之年。新的一年,天台文旅发展的大背景持续优化,迎来了新环境、新形势与新任务。一要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旅游发展也将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一方面,要树立大旅游思维,持续推进大众旅游,提升旅游质量,深化文旅融合,加强国际合作,以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树立文化自信,丰富优秀文化供给,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和合文化“身心和合、人际和合、天人和合”理念,让天台山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二要把握共同富裕先行省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重任,省委支持26县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天台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争当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标杆县的目标。文旅产业潜力无限、大有可为。旅游业一业兴而百业旺,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催生更多深度关联的产业群,带动更多人吃上旅游饭、走上共富路。文化产业的发展则能为旅游业提供深厚、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有助于满足游客求新、求知、求乐的消费心理,更能通过休闲研学、文创产品、演艺精品等方式直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更好实现“富口袋”和“富脑袋”的有机统一。三要把握后疫情时代的现实要求。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纳入乙类乙管,文旅活动受疫情影响将持续降低,后疫情时代文旅市场复苏正迎面走来。在旅游领域,跨省游将进一步复苏回暖,高端游、品质游、小众游将成为消费新风尚,游客需求从山水观光转向“诗意栖居”,从“悦耳悦目”变为“悦心悦意”,助推旅游消费从视觉审美层面走向文化深处的感知和体验,需深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品、优化旅游服务,更好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特色化、多层次、分众化的旅游需求。在文化领域,演艺业、电影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将逐步回暖,游客对文化产品内容与品质有了新要求,期待高品质、高感知、新消费、新类型的文化产品,亟待推进文化遗产传承活化、品质生活体验共享、文化业态创新培育、线上线下多维展示等方面工作。既对新时代文化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重大机遇。
(一)指导思想。
新的一年,县文广旅体局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和合之城”战略为指导,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引领力激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张力。紧扣“五年旅游总收入翻番”这一总目标,开展文旅重大项目攻坚年、文旅服务品质提升年两大活动,持续擦亮和合文化国际交流基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世界级旅游景区三张“金名片”,抓牢“文化新高地、核心大景区、城市夜生活、乡村微度假”四个着力点,实施文旅造月、和合润富、文化惠民、遗产保护、串珠成链等五大行动,塑造标志、打造爆款、创造流量,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高品质文旅产品升级供给侧、激活需求侧,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战略目标。
2023年,争取实现旅游总人次4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均在12%左右。
(三)战略路径。
一是建设文化新高地。瞄准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目标,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建设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争取列入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着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好和合文化全球论坛,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拓展先行先试,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努力建设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品牌更加凸显的“文化强县”。
二是提升核心大景区。瞄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统筹谋划,整合资源,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北部景区和中心城区为重点,发挥佛道文化、唐诗文化、和合文化资源优势及山水旅游核心竞争力,狠抓设施提升、景区提级,依托核心景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集观光、休闲、康养、旅居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努力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级旅游景区。
三是点亮城市夜生活。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时尚文化旅游新高地。按照文化旅游城市定位,依托始丰湖、赭溪构筑夜游环线,植入时尚味、年轻态文旅业态,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结合文化特色打造集夜游、夜演、夜宿、夜娱、夜食、夜购于一体的高端文旅休闲商街、长三角主题夜游首选目的地,联动点燃夜间经济新爆点,合力激活夜间消费“新引擎”。
四是发展乡村微度假。探索发展未来乡村旅游,打造省文旅融合示范地。加快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借助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探索景村融合、旅居休闲、户外营地、乡村文旅综合体等微度假模式,推动一二三产、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设以生态康养为核心,研学露营、艺术写生、果蔬采摘、体育健身、亲子运动等业态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打造“原汁原味”的乡村度假新体验,营造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城乡休闲新空间。
(四)重点任务。
1.实施文旅造月行动,打造标志产品。
以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为统领,以打造新时代文化地标为目标,擦亮和合文化、诗路文化金名片。一是深耕和合文化。加快文化基因成果转化利用,以和合文化入选全省首批文化标识建设创新项目为契机,推进和合文化国际交流基地、寒明岩景区、百里和合唐诗廊、济公文化园等项目谋划建设,协助办好第三届和合文化全球论坛,打造宣传展示和合文化的重要窗口。二是擦亮诗路明珠。做大夜游文章,加快始丰湖夜游项目开发,精心规划并落地寒山市集,打造最美城市封面,完成唐诗宋韵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进天台山景区品质提升,整合大瀑布、琼台仙谷、桐柏宫三大景区,开工建设葛仙苑,建成投用诗路文化体验馆、大瀑布竖井电梯。做特山地旅游,推动石梁山居项目落地,引进柏联温泉酒店品牌,落地秋雨书院、文忠学堂和大可堂茶馆,加速“诗路文化”向“诗路经济”转化。三是迭代乡村旅游。做大“文旅共富工坊”,深化“万村景区化”工程,指导街头镇提升省5A级景区镇,创建提升旅游驿站4家,培育省金3A级景区村1个,积极对接大自然旅游用品公司建设示范性露营基地,全方位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北部核心景区依托华顶雾凇、石梁雪乐园发展冰雪经济,助推石梁镇创建高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西部核心景区依托“自驾公路+旅游驿站+景区村庄”优势,打造寒山农文旅集聚区、自驾露营示范地和疗休养示范地;南部核心景区围绕4A级景区,恢复南山秋色、打造七彩南屏;东部核心景区依托天台山抽水蓄能电站、宝华禅寺等匠人精神和佛道文化打造研学营地,全力将天台打造为乡村休闲旅游首选地。
2.实施和合润富行动,拉长消费链条。
对标省文旅融合“五百五千”行动,深挖和合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和旅游新产品与新业态供给,积极拓展文化和旅游扩投资、促消费潜力。一是高标准深化“和合诗宴”。壮大市场规模,计划培育提档2家省级美食体验店,积极开展“六进”宣传活动,推进和合诗宴进党校、进省厅、进亚运,扩大“百县千碗”知名度、美誉度。二是高品质建设“和合山宿”。创新开展民宿新业态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元素,通过“民宿+非遗”“民宿+艺术”“民宿+民俗”等融合方式,打造等级民宿、文化主题民宿不少于5家。加快品牌酒店高质量发展,启动赤城宾馆改造,推动星野嘉助酒店、雷迪森容园酒店创建品质饭店。三是高品位推出“和合心礼”。打造旅游购物特色品牌体系,推出天台印记文创伴手礼,力争创作10款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展天台县首届民宿伴手礼大赛,优选出一批融入文化创意、具有乡村风情、体现地域特色的民宿伴手礼,参加省“浙宿好礼”乡村民宿伴手礼大赛。四是高起点打造“和合夜集”。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市集,推出寒山市集等文化和旅游消费品牌活动,加快始丰湖夜游、赭溪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争创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预计接待过夜游客185万人次,同比增长10%。五是高水平推进“和合雅艺”。探索大剧院常态化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培育非遗展演、非遗体验点、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在文博场馆、公园景区、街坊广场、社区家园等适宜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提升全域文化品味和艺术气质。
3.实施文化惠民行动,提升服务品质。
聚焦民生实事,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是优化文化设施,投用县文化中心,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搬迁,推进非遗馆装修布展,高标准实现县有“四馆一院”。做好省市县民生实事项目,计划新增文化驿站1家、和合书吧2家、城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0个、乡村博物馆2家。二是拓展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拓展先行先试,组建“文艺轻骑兵”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计划全年开展文化走亲10次,送戏下乡100场,送讲座展览100场,送电影下乡3000场,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创新文化品牌。整合四馆资源,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超市”“文艺百师团”“花儿课堂”等艺术普及活动覆盖范围,深化“文博工坊”“周六馆长日”等文博活动,拓展课本外看诗人、共读一本书、阅行天台等品牌图书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4.实施遗产保护行动,增强创新转化。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坚守文物保护底线,强化非遗活态传承,加快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实施申遗和考古计划,推进天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着手规划制定。开展沿始丰溪考古调查,加快百亩塘遗址出土文物修复工作,组织8000年天台山文化主题展,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二是文物保护常抓不懈,高标准推进水南片区文物保护工作,加快保护规划制定,有序推进有机更新,以更有力举措推进张文郁故居来紫楼、三逸阁和张思村乡公所、俭得楼等省级文保修缮工作。落实落细文物安全责任,建立文物监管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推进“天台县文物智保——隋塔沉降监测场景”工程,完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安防监管,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三是非遗传承扎实推进,深化和合文化省级传承保护区建设,出版省非遗代表作丛书《天台山易筋经》,积极做好非遗传承人申报、培训、考核工作,精心谋划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探索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开发非遗研学、和合康养、民俗体验、特色文创等文旅产品,聚力打造非遗资源价值转化新高地。
5.实施串珠成链行动,优化发展布局。
强基补短,以数字化统筹、路线式串联、品质化提升、立体式宣传等方式整合散落资源,打响文旅品牌。一是深化数字赋能。加快数字博物馆、智慧景区建设,开发天台文旅产业大脑支撑模块,迭代升级“导游在线”数改项目,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和产品服务的高效调度。二是推进交旅融合。以入选省交旅融合试点为契机,围绕旅游轨道网提升、绿道慢游网建设等十项重点任务工程持续发力,加快布局多能级、多层次的旅游交通通道,拓展水陆空全方位旅游交通体验,以景观廊道和旅游线路等交旅融合产品带动周边景区景点联动开发、互利共赢。三是做好“微改精提”。实施“一百家一百分”旅游全要素品质提升计划,一体推进景区提升、项目建设、文宿培育、产业壮大等工程,丰富包含公共电动汽车、旅游巴士、观光游船在内的交通换乘体验线,实现周边旅游资源优化重组、提质升级。2023年谋划“微改精提”省级示范点50个,重点做好年度考核迎检工作,力争全省前20。四是打响文旅品牌。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提档升级旅游产品,优化心灵之旅旅游线路,举办天台山疗休养(杭州)推介会、天台山旅游合作大会、喜迎亚运·新天仙配黄金旅游线推广活动,持续开拓疗休养市场;谋划2023年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主题活动,举办杜鹃节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打响天台山文旅品牌。
(五)除险保安。
认真抓好文化旅游安全工作,筑牢“第一生命线”,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文旅市场繁荣稳定。一是做好安全防范。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引导文旅场所经营单位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观念,保障文化场馆、文保单位、各文旅企业经营场所、新业态项目等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市场监管。落实日常监管全覆盖,扎实开展各类文旅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开展网吧、娱乐、演出、艺术考级、网络文化、出版物、广播影视、文物、体育等领域专项执法检查,突出“两节”、“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旅市场保障行动,严厉打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文旅市场安全有序。三是强化执法力度。规范执法流程,强化案件查办,树立执法权威,大力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纪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落实,重点查办文化市场违禁内容、非法演出、侵权盗版和网络市场、文物、体育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守好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