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徐霞客文化研究会理事、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促进会会长林国干,台州市政协委员、民进会员陈远明反映,2011年国家旅游局将5·19定为“中国旅游日”,旨在“强化旅游宣传,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民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但由于旅游日并非法定假日,导致大多时候旅游日不能旅游,群众反响强烈。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节假日制度”。今年7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文旅部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明确提出了“优化节假日布局”等10项重点任务。林国干等认为,“优化节假日布局”应考虑将中国旅游日增为法定假日,并合理调整该节点前后的假期安排。主要是考虑:
一、有利于扩大宣传推广乘数效应。国务院设立中国旅游日主要是作为“宣传推广日”,虽然旅游部门每年都要在该日组织主题活动,并推出相应的旅游优惠政策,但由于只宣传,不放假,让很多民众只能望“惠”兴叹,实际宣传推广作用大打折扣。若再顺势拓展为旅游节黄金周,有利于更好实现“广泛参与旅游”,让参与旅游休闲的群众成为“文旅推广大使”,从而更广泛地增强国民旅游意识,促进文旅产品消费、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二、有利于增加旅游休闲时间供给。我国已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需要有适合大众旅游的节假日,而现有11天的法定节假日(即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并没有现代旅游休闲的节日,尤其是经过多年双休日和小长假,民众短线游、周边游的需求已基本满足,但长线游的时间供给仍显不足。虽然春节、国庆节两个黄金周各有3天假期,但春节的功能主要是回家探亲访友,故每年仅下半年一个黄金周,并不能满足民众长线游的需求,极易造成拥堵不堪的“黄金粥”局面。而中国旅游日是大众旅游的标志性日子,也是最能体现“国民旅游休闲”特性的节日,可以中国旅游日为法定节日,并拓展为“旅游节黄金周”,专门增加旅游休闲的时间供给。
三、有利于促进内需潜力持续释放。近年来,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旅游业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长线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若新增“旅游节黄金周”,将有助于促进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和长线游需求加速修复,进而激发民众旅游自觉、提振文旅产品消费,推动文旅经济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更多活力。
为此,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商国家文旅部,将中国旅游日(5月19日)增设为法定假日,以该日为基点,对前后相邻的周末进行调休,以构成为期5天的“旅游节黄金周”。劳动节、端午节假期放一天假不变,且不进行调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