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我县精雕细琢“桃花源村”
时间:2021-07-28 08:43 来源:天台新闻网 浏览次数:


“虽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们没见过,但是,能够到天台山一游,足矣!”7月12日,参加完塔后乡村旅游啤酒音乐节,准备返程回杭州的游客徐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不仅塔后村,如今,行走在我县乡村田野,你会发现,四季宜景、全天候宜游、村村宜居的现代版天台“桃花源村”星罗棋布,“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更胜之,“农村让城市更向往”渐渐成为现实。

近年来,我县秉持“两山”理念,践行“八八战略”,深化“千万工程”,持续推进全域大花园、全域大农场、全域大旅游“三个全域”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天台画卷。

踏上“十四五”新征程,面对时代之变、格局之变、使命之变,我县围绕现代化和合之城发展定位,加快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天台特色的“三农”工作新路子。县委书记杨玲玲说:“我们将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绘好美丽乡村崭新画卷,在神秀山水间走实富民强县发展之路,打造‘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天台样本。”

 

美丽升级  展现

“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眼下,正是泳溪乡大智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游客不断。“现在环境好了,来玩的人更多了,一年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蒋万锌乐滋滋地说。谁能想到,以前的大智村只是大山深处的一个闭塞村庄。

沿溪而建的石屋、古朴的石桥、潺潺的溪水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山乡风韵,“一到节假日,村内外婆湾农家乐(民宿)的客房、餐桌几乎天天爆满,村民们忙得脚不沾地。”村党支部书记蒋朝设自豪地说:“通过环境整治,现在村民天天都生活在青山绿水中。”

大智村的成功让附近各村“眼红”。近年来,泳溪各村都以大智村为标杆,实施村庄水系改造等31个美丽乡村整治提升项目,打造了最美村路、最美溪湖等宜居环境,擦亮生态底色,还乡村以自然秀丽,通过几年努力,泳溪乡已成功创成10个A级景区村。

和大智村一样实现“美丽蜕变”的,在我县还有100多个这样的美丽乡村。近年来,我县立足生态、文化这张金名片,按照“全域景区化、沿线景观化、村庄景点化、庭院小品化”的要求,以“天生丽质不容许一点瑕疵”的标准,点线面片抓推进,推动“盆景”变“风景”,实现全域共美,获2018年度、2020年度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2019年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

如今,幸福塔后、古韵张思、水韵安科、富裕后岸等一个个“桃花源村”,已成为我县一张张靓丽的金名片,一个个令游客流连忘返的目的地。

全域秀美、生态富美、和合共美的美丽乡村,托起了我县乡村群众的小康梦想。今年以来,全县乡村接待旅客人数超过 205.36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08亿元,增幅均为两位数。

2019年,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为我县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争创全省美丽乡村标杆县为抓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努力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继续领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忠强表示。

美丽是乡村的底色,我县将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优化村庄布局,植入文化基因,统筹居住、生态、公共服务、新型业态发展等功能,合理划定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打造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的美丽乡村。同时,我县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计划,全域深化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田园“四大革命”,推动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片成景、全域大美。

 

富民强村  展现

“绿色共富”的产业之美

 

天台山的夏夜,海拔800米的云端小镇——石梁镇,灯火通明,游客川流不息。上山“夜滑”,成为“热榜”。作为省重大产业项目、市首个综合性冰雪主题乐园,天台山雪乐园正成为石梁镇“绿色共富”的动人风景。

自5月开业以来,天台山雪乐园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借助高端旅游项目的高人气、高流量,为石梁镇全域旅游发展带来红利,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扩大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渠道。镇里的“乡里乡亲农家乐”生意格外火爆,业主陈娜说:“自家人忙不过来,就找村里人帮忙,现在家家户户都有钱赚。”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产业振兴是基础,农民富裕是关键。近年来,我县围绕做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始终坚持把发展美丽经济放在第一位,积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去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370元,位居26县第二。

我县还探索实施“片区化组团发展”模式,统筹农村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丽资源”,盘活土地、农房等沉睡“资产”,打造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业体验、农旅文创等新业态,走乡村经营的新路子,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发展和群众致富的持久“引擎”。

石岭片区以茶产业为核心,依托茶叶交易市场,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共同做“精”茶品质。今年茶叶均价上涨近15%,整体销量提高25%,年销售额超1.5亿元;

安科片区围绕“打造亲子旅游目的地”的定位,统筹布局七彩滑草场、梦幻森林、卡通摄影游乐园等17个农旅游乐项目,开展特色节庆活动,两天时间的首届安科风筝节,吸引游客2万余人,收入超200万元;

塔后片区依托“千万工程”,建设田园中的花园、花园中的家园,发展民宿经济,已有精品民宿61家,2020年全村接待游客36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32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5万元,村集体净收入166万元……

在“片区化组团发展”中,我县还探索实施“强村带动”“景区辐射”“村园融合”“产业联动”“项目驱动”五大模式。推广“认种认租认养+电商”私人订制服务,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租金+股金+薪金”等方式推动村企民共赢发展,探索“入股分红”等村企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产村融合发展。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目标就是加快推进共同富裕。通过多年的创新探索,我县建立了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体系,促进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

“十四五”期间,如何谱写共同富裕的“天台篇”?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东辉介绍,一方面,将以拓宽渠道促农增收为重点,高质量建设天台大农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向基地化、科技化、品牌化、数字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我县将积极发展多元业态,按照“既要有原生态、乡土味,又要有新业态、年轻味”的导向,鼓励支持发展新产业,开发一批农文旅深度融合产品,推动农家乐、民宿向高端化转型提升。

 

改革赋能 展现

“智慧共享”的数字之美

 

6月10日,在平桥镇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大户杨国良正熟练地使用“导航插秧”作业。随着机器的马达声,一株株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滑落,整齐有序地插进水稻田里。

杨国良的水稻种植面积2000多亩,近年来,他一直采用“导航插秧”。有两件事让他省心了:一是承包田地的面积测量,二是插秧面积的测量。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终端设备后,插秧机不管走到哪里,都有行动轨迹,“北斗”能即时而准确地计算出面积。

“往年单单测量土地面积,就消耗了我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好了,用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升作业标准的同时达到节本增效,种田越来越轻松了。”杨国良说,新技术的使用让他“如虎添翼”。

6月份正是水稻插秧时节,走在乡间小路,到处一片忙碌的景象,但是却很少有人工插秧,我县创新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在粮食生产上,“导航插秧”让农民朋友省心省力。

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到农业种植,不仅使广大种粮大户免去了土地测量,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能为农业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数据支撑,从而使补贴农户面积更精准,测量手段更规范、更统一。

记者从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了解到,目前全县有130台插秧机、64台秸秆还田机上安装了这个系统,通过手机登录农机精准作业平台网站,联合社可以监管、调度社内作业机械,大户可以查询即时作业面积。通过这个系统产生的精准数据,主管部门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实时掌握全县作业进度。

“导航插秧”是我县数字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县围绕“数字乡村”这一核心,紧扣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数字化转型应用、数字乡村云平台建设等重点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植物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全面提升全县乡村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数字化应用水平。

目前,我县已开发建成现代农业智慧服务平台,依托可视化生产监控、测土配方、科普教育等系统,实时提供历年温湿度、各地块土壤氮磷钾含量等数据,农企通过手机端连接平台进行环境调控、精准施肥和高效生产。

“数字+农业”,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数字化改革带来的红利。在天台本心农业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依托智慧服务平台的“土壤肥力图”和“实时温湿度”,茄子生长采收周期高达17个月,产出的一级品茄子价格可达每公斤60多元;和盈畜牧建成自动化肉鸡养殖小区,人均年收益由7万元提升至15万元,并大大减轻农户劳动强度。

“接下来,我们重点将在数字乡村的体系平台、技术应用、发展模式等方面继续探索,建立与乡村产业发展、行业管理服务能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伟强表示。

数字乡村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大势所趋,未来乡村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系统性迭代升级。“十四五”期间,天台将把数字技术和应用贯穿到未来乡村建设全过程,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智慧民生工程,推动城市大脑向乡村延伸,努力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同标,城乡主要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实现农村“智慧共享”的美好数字化生活。

记者  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