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10230026831081/2021-123485
发布机构: 天台县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21-07-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天台县统计局关于2011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时间:2021-07-12 08:29 来源: 浏览次数: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深入实施“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城乡统筹,全面改善民生事业,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39.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18亿元,增长13.8%,工业实现增加值54.07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65.88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8.6∶44.5∶46.9调整为2011年的7.7∶45.2∶47.1。人均生产总值(GDP)23947元,比上年增长9.6%。

二、农业

201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32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2.7%。农作物播种面积34948公顷,比上年减少294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638公顷,比上年减少3349公顷,粮食产量117751吨,比上年减少4748吨,每公顷产量4981公斤,比上年增长436公斤,增长9.6%。经济类作物播种面积10314公顷,比上年增加398公顷,增长7.0%,其中:蔬菜播种面积6221公顷,比上年增加51公顷,药材播种面积1345公顷,增加86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70公顷,增加257公顷。受全年肉类价格维持高位运行以及我县大型家禽养殖基地快速发展的影响,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2011年末生猪存栏13.67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家禽存栏233.07万羽,比上年同期增长23.3%,出栏626.57万羽,比上年同期增长23.3%;2011年肉类总产量18089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6%。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增长(%)

粮    食

117751

-3.9

油    料

2668

23.6

茶    叶

1974

12.8

蚕    茧

59

-13.2

蔬    菜

120228

0.9

水    果

66581

4.5

肉    类

18089

12.7

禽    蛋

2819

1.1

牛    奶

17

13.3

淡水产品

2724

0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至2011年底水全县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26.1千公顷;2011年水利总投入12764万元,比上年增长49.2%;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3.24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06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长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020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村用电量2814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危机中平稳发展。2011年全县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248.9分,比上年增加28.3分。轻、重工业比从上年的41.3∶58.7调整为2011年的39.7:60.3。从经济类型看,集体制企业增速最快,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速次之,2011年两者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4.17亿元、39.2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5.4%和50.6%。从主要行业看,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速超过30%,分别为111.1%、62.7%、40.1%、35.2%和34.3%。从分区域看,五大工业重镇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58.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0%,占全县规模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3%。三个街道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58.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

2011年年末全县有资质的建筑单位27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0.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58.6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1.7%,其中新开工面积152.91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16.99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11.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11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0%。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61.56亿元,增长68.5%;全社会工业生产性投资完成28.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全社会制造业投资完成25.72亿元,增长38.2%;全部房地产投资完成10.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    

五、交通、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稳中有升。2011年末,全县营用客车拥有量499辆,比上年末增加3辆,营用客车总客位8662座。全县营用货车拥有量1657辆,比上年末增加189辆,营用货车总吨位5617吨。2011年全县营运性公路货运量275万吨,增长9.3%,货物周转量6.64亿吨公里,增长14.2%;全年营运性客运量752万人,增长1.0%,旅客周转量4.53亿人公里,增长0.9%。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1.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9.9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1.4%;国际互联网用户数62322户,比上年末增长24.3%。

六、国内外贸易、旅游

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18亿元,增长17.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26亿元,增长17.8%。按行业分组, 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98亿元、52.44亿元、0.57亿元、3.4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2.7%、17.1%、22.9%和23.3%。

2011年,全县全社会出口交货值82.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外贸自营进出口6.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5%,其中外贸自营出口5.63亿美元,增长27.8%。到年底,全县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11家,比上年末增加17家。在出口商品中,橡塑产品14686万美元,汽车用品、工艺品14753万美元,生物医药产品12211万美元,机电产品4836万美元,产业用布2904万美元,建材类2939万美元,其他产品3069万美元。外贸自营进口454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倍。全年合同利用外资960万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465万美元。

旅游业加速发展。2011年以来,旅游经济工作以县年度经济工作精神为指导,以创建5A级旅游区为目标,按照打造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胜地和构建“全国旅游大县”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稳步推进。整修徐霞客古道,完善景区设施,打响了“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旅游口号。旅游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71.0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9.7%,旅游门票收入4432.98万元,同比增长1.1%,旅游总收入35.53亿,同比增长33.2%。

七、金融、财政和保险

2011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6.92亿元,同期增长19.4%;金融机构各贷款余额项贷款余额158.65亿元,增长15.9%。其中:短期贷款9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中长期贷款58.53亿元,增长3.7%。个人消费贷款合计69.34亿元,比上年增长8.2%。金融机构存贷比89.7%,比上年年末减少2.7个百分点。

2011年,财政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亿元,增长23.7%,上划中央“四税”收入7.4亿元,增长19.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契税和其他地方各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达到13.0%、28.7%和31.5%。全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支出19.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全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4项,省级以上立项38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14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0项。全年认定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6家。全县专利申请量786件,授权量67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5件,授权量25件,培育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小学学校数54所,小学在校生3.60万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100%。普通中学学校数29所,在校生3.11万人;初中入学率99.97%;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比例为100%。职业高中学校数5所,在校0.98万人。年末普通中小学及职业中学专任教师4702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有560家基层文化俱乐部,2000余支文化活动队伍;在全县15各乡镇(街道)演出,共送戏下乡232场,送书11084册,送电影3739场。全县15个乡镇(街道)已有15家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新增建筑面积4660平方米。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200家。2011年,开展了《天大舞台》文化推介交流系列演出(包括在南京艺术中心举办《天台山佛道音乐会》、在杭州吴山广场举办天台山推介会)、首个《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演出、文化走亲·庆祝建党9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第六届农民文化节开幕式、“放歌来立信、梦圆天姥山”浙江四地文化交流(文化走亲)演出等,加强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天台文化影响力,提高了天台知名度、美誉度。

广播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广播节目1套,全年共播出公共节目时间6022小时,制作广播节目时间1916小时;县级电视台1座,公共电视节目1套,全年共播出公共节目时间4004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477小时;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587公里,数字电视用户数104528户。全年有5条电视新闻和24条广播新闻被中央台采用。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192个,医院、卫生院数18个,卫生技术人员2283人,其中,医生(师)1022人,注册护士645人;年末实有床位1336张。农医保工作顺利开展,城乡居民参加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81209人,参合率99%。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天台代表队参加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沙滩排球、沙滩拨河、海涂摔跤等项目的比赛,获得沙滩排球女子金牌、男子铜牌;沙滩拨河女子银牌、男子银牌的好成绩;承办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专场比赛承办台州市健身气功·易筋经辅导员培训班。举办台州市第六届象棋联赛。举办了全民健身日健步走等系列活动;举行健身气功·易筋经大展示活动,全县各乡镇(街道)及机关老年体协23支代表队5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展示;举办了天台县桥牌邀请赛;举办了天台县第四届乡镇运动会,共有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的15支代表队,5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居住环境持续优化。石梁镇、泳溪乡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至此,正式命名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达到4个。平桥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全年共有81个村开展创建并获得命名,全县累计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的行政村有213个。橡胶行业整治继续开展,坡塘化工区深化整治成效明显,2011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水环境出境断面达标率83.3%,水功能区断面达标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十二五”减排开局顺利,化学需氧量削减0.2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4.6%,氨氮排放量削减0.11%。完成黄龙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成立了天台县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启动了“6·30”浙江首个生态日天台实践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在县委党校开设了生态环保讲座;开展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申报市级绿色学校3所,开展了天元社区为省级绿色社区创建工作。

十一、行政区域、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年末,全县土地面积1426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7个镇、5个乡,597个村委会、13个社区居委会。年末全县总户数193844户,户籍总人口586223人,其中男性306659人,女性279564人,性别比为109.69:100。全年出生人口7054人,出生率12.08‰;死亡人口3500人,死亡率5.99‰;人口自然增长率6.09‰。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48270人(不含私营),比上年增长6.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县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参保74402人,增长14.6%;参加工伤保险91396人,增长11.2%;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3382人,增长27.3%;参加医疗保险64580人,增长26.2%;离退休人员参保8396人,参加生育保险34640人,增长1.08倍。

社会救济正常开展。2011年,县慈善总会实际得到各界捐款1847万元,合计救助支出1313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58元,比上年增长17.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912元,增长12.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控制在2.5倍以内。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21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农村住户人均生活支出7386元,增长17.2%。全年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612元,比上年增长1.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6.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32%。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国有收养性单位1个,床位60张,收养40人;乡镇及街道办寄养单位15个,床位850张,收养338人;社会办寄养单位20个,床位1410张,收养1342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2011年末,全县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041人,其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381人、6660人;全年投入保障资金1076万元,增长23.3%。

备注:

1、天台县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幅按可比价计算。

2、人均生产总值按平均户籍人口计算。

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统计口径为人民币。

4、城乡居民以及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不考虑物价因素。

5、除非特别说明,增长数均以上年为基数。

6、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部分为年度快报数据,如与年报数据有出入,以年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