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10235765392606/2023-127683 | ||
---|---|---|---|
发布机构: | 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3-01-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01《规划》的编制思路是什么?
通过整合平台资源,全面提高天台县的平台能级,增强高新产业项目的承载能力,有助于推动天台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合作。同时,天台县位于杭州都市圈、温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的中间位置,建设始丰溪绿色科创走廊,优化域内创新环境,将助推天台在区域融合发展中导入大城市科创资源,成为增强科创资源沿常台高速向天台流动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天台县凝聚科技第一生产力共识,以更高能级的平台集聚县内县外各类科创要素资源,推动全县科技事业取得快速突破,因此是落实创新首位战略的重要举措。
02《规划》的总体框架是怎么样的?
《规划》由现状意义、思路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保障措施部分组成。
1、通过对全县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及主要平台分析,明确天台始丰湖绿色科创走廊范围。
2、提出“56789”目标体系——力争到2025年,我县企业研发能力、科创资源集聚、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工作取得明显突破。
3、空间布局上,按照“突出重点,产城融合;共建共享,辐射带动;蓝绿为底,产城融合”思路,构建“一城、三区、多点”总体格局。
4、举措上,突出绿色和创新,重点实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政策链“六链融合”创新提升工程,加速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
03、《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重要战略支撑,聚焦新时代“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按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要求和省委、市委全面创新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抓手,把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以省级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为契机,立足于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城、三区、多点”的空间走廊,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政策链“六链融合”,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长三角创新转化基地,为全县打造“重要窗口”的魅力县域和精彩篇章贡献科技力量。
基本原则:坚持以打造全县“重要窗口”的魅力县域、服务全县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加快整合和引进集聚各类优质科创资源,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多元主体共建共赢共享,抢占区域发展制高点。
——主体多元化:应当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创新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利用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功能集成化:坚持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通,充分整合优化资源,加快建设多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人才、资金、服务的高效集成,积极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便利实用的服务。
——效用协同化: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科创走廊建设热情,激励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使创新平台真正能够发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作用。
04《规划》确定了什么发展目标?
瞄准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具有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力的科创走廊目标努力奋斗,力争到2025年,企业研发能力、科创资源集聚、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创业环境、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工作取得明显突破。
——企业研发能力明显提高。到2025年,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
——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到2025年,拥有国家、省级引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30人以上。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15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08家。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规模明显壮大。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5%。
——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创新中心、孵化中心等科创载体建成投用,支撑创新创业的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拥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6家。
——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果。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6%,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比例维持在100%,“双碳”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圆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始丰溪绿色科创走廊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1 |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05 | 3.3 |
2 |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 2.52 | 3.2 |
3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11 | 18 |
4 |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 56 | 90 |
5 |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 198 | 315 |
6 | 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家) | 58 | 108 |
7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71 | 75 |
8 | 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家) | 3 | 6 |
9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9 | ≥96 |
10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比例(%) | 100 | 100 |
11 | 单位GDP碳排放(吨/万元) | 0.55 (2019年)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05《规划》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一)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链
以绿色化、低碳化为方向,全力做强机电产业、橡塑制品、汽车用品、产业用布、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加速推广绿色制造方式,构建“6+6”产业链,为科创走廊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二)部署“量质齐升”的创新链
围绕各主导产业发展,强化创新链的支撑,打造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政府高校各方共同参与的创新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强化“引培并举”的人才链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加快建立“原始创新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创新服务人才”全方位人才链条,不断强化人才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四)优化“支撑有力”的资金链
强化科技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建立 “政府-投资机构-银行-科技平台”紧密合作的金融支持体系,形成“项目筛选-金融支持-评价反馈-科技反哺”的良性循环,助力科技企业发展。
(五)健全“优质高效”的服务链
坚持将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政府管理服务—专业市场服务—科技人才服务”三联动的科技服务链,加速服务链与产业链及创新链的融合,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坚实的保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六)完善“点面协同”的政策链
突出政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出台“补链”功能的政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既强化点上精准发力,也注重面上联动协同,加快形成政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