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保档案│独具特色的折边拱·九遮山牮桥群
牮桥,桥梁专家命名为“浙江天台弯板三折边拱桥”,是八字形三折边拱向弧形拱发展演变的“另一有趣的途径”。据专家考证,这一型桥,目前仅浙江天台有发现,载入《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2011年1月,九遮山牮桥群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岙牮桥
又名永济桥,位于街头镇王家岙村中,该桥由山头下村石匠陈昌宝民国时期建造。该桥东南-西北走向横跨于济溪上,该桥长12.86米,宽1.85米,高3.80米,拱跨12.50米。顶梁由四条6.45米的悬链线条石组成,两端嵌入长1.65米的角石榫槽内,在由三条长3.42米弧线斜撑条石密排支撑在四层前倾横砌的条石基础上,底层条石直接放置在溪床岩基上,四层条石较长,交叉叠放,以加强整体性,扩大了拱脚基础,使之牢固可靠。在斜撑石与桥面的三角内上下游两侧砌条石镶面,内填砂砾,桥面铺设三块8厘米厚的石板和1.85米长的桥头横连石,桥头横连石连接路面,桥面平面成梯形状。桥身上游方拱石上雕有一只凤凰,下游方拱石上刻有“永济桥”,字体为行楷,指甲圆刻,字径约20厘米。
济溪牮桥
位于街头镇济溪村济溪上游,为民国时期建造。该桥东南-西北走向横跨于济溪上,该桥长9.76米,宽2.20米,高3.60米,拱跨8.31米。顶梁由四条4.38米长的悬链线条石组成,两端嵌入长1.60米的角石榫槽内,在由五条长2.54米弧线斜撑条石密排支撑在三层前倾横砌的条石基础上,底层条石直接放置在溪床岩基上。在斜撑石与桥面的三角内上下游两侧砌条石镶面,内填砂砾,桥面铺设5块10厘米厚的石板和2.20米长的桥头横连石,桥头横连石连接路面,桥面平面成梯形状。
同善桥牮桥
又名永仙桥。位于街头镇茶山口村上游,为民国时期建造。该桥东南-西北走向横跨于茶山溪上,该桥长16.58米,宽2.80米,高4.60米,拱跨14.68米。顶梁由五条7.40米长的悬链线条石组成,两端嵌入长2.40米的角石榫槽内,在由六条长3.98米弧线斜撑条石密排支撑在五层前倾横砌的条石基础上,底层条石直接放置在溪床岩基上。在斜撑石与桥面的三角内上下游两侧砌条石镶面,内填砂砾,桥面铺设5块12厘米厚的石板和2.80米长的桥头横连石,桥头横连石连接路面,桥面平面成梯形状。桥身上游方拱石上刻有“同善桥”,下游方拱石上刻有“永仙桥”,字体为行楷,指甲圆刻,字径约20厘米。
道蓬岩牮桥
位于街头镇道蓬岩村,为民国时期建造。该桥东-西走向横跨于茶山溪上,该桥长15.40米,宽3.41米,高5米,拱跨13.83米。顶梁由五条7.3米长的悬链线条石组成,两端嵌入长3米的角石榫槽内,在由5条长3.90米弧线斜撑条石分开支撑在四层前倾横砌的条石基础上,底层条石直接放置在溪床岩基上。在斜撑石与桥面的三角内上下游两侧砌条石镶面,内填砂砾,桥面铺设6块8厘米厚的石板和3.41米长的桥头横连石,桥头横连石连接路面,桥面平面成梯形状。
仙渡桥牮桥
又名公益桥。位于街头镇道蓬岩村与桐桥村之间,为民国时期建造。该桥东北-西南走向横跨于茶山溪上,该桥长15.02米,宽2.53米,高1.50米,拱跨13.72米。顶梁由四条6.30米长的悬链线条石组成,两端嵌入长2.00米的角石榫槽内,在由四条长3.78米弧线斜撑条石密排支撑在三层前倾横砌的条石基础上,底层条石直接放置在溪床岩基上。在斜撑石与桥面的三角内上下游两侧砌条石镶面,内填砂砾,桥面铺设5块8厘米厚的石板和2.53米长的桥头横连石,桥头横连石连接路面,桥面平面成梯形状。桥身上游方拱石上刻有“仙渡桥”,下游方拱石上刻有“公益桥”,字体为行楷,指甲圆刻,字径约20厘米。后因村民改直溪床,仙渡桥就成了一座旱桥。
桐桥牮桥
位于街头镇桐桥村下游,它是由桐桥村村民何有开(1888-1939年)1910年建造。该桥东北-西南走向横跨于茶山溪上,该桥长13.80米,宽2.59米,高3米,拱跨12.37米。顶梁由四条7.08米长的悬链线条石组成,两端嵌入长2.00米的角石榫槽内,在由五条长3.19米弧线斜撑条石密排支撑在三层前倾横砌的条石基础上,底层条石直接放置在溪床岩基上。在斜撑石与桥面的三角内上下游两侧砌条石镶面,内填砂砾,桥面铺设5块10厘米厚的石板和2.59米长的桥头横连石,桥头横连石连接路面,桥面平面成梯形状。
明堂牮桥
位于街头镇明堂村,1957年建造。该桥东南-西北走向横跨于茶山溪上,该桥长12.35米,宽2.34米,高3米,拱跨9.70米。顶梁由四条5.75米长的悬链线条石组成,两端嵌入长1.80米的角石榫槽内,在由四条长2.30米弧线斜撑条石密排支撑在三层前倾横砌的条石基础上,底层条石直接放置在溪床岩基上。在斜撑石与桥面的三角内上下游两侧砌条石镶面,内填砂砾,桥面铺设四块13厘米厚的石板和2.34米长的桥头横连石,桥头横连石连接路面,桥面平面成梯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