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获评“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时间:2020-01-02 16:31 来源:天台新闻网 浏览次数:

来自神秀天台

 

12月28日,第六届绿色发展峰会暨《绿色中国典范案例汇编〔2019〕》发布仪式上,发布了“2019绿色中国典范城市”名单。我县获评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我县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闻名,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有“文化十地”之称,并享有“中国乌药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和合文化传承基地”等美誉,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是省十大名山公园之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主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生态屏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上升,绿色经济加快发展。

 

用心擦亮山水底色

绘制天台生态画卷

 

我县以“天生丽质不容许一点瑕疵”的标准,扬自然生态之长,全力提升城乡颜值。深入实施美丽天台八大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生态环境空间规划试点,打好美丽城市、美丽小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公路组合拳,深入实施治水、垃圾、厕所、庭院“四大革命”,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态银行”“积分超市”,目前已建成154家,全域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荣获全省首批“大禹鼎”银鼎,获评中国最美县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第一批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浙江省“无违建县”、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

打造山水韵味的美丽城市。以拆开路,区片推进,大力度开展城市新老五大区块征迁、杭绍台高铁项目征迁、万亩工业用地征迁,腾出发展空间,拉开发展框架。按照“宾主相宜、主客共享”的理念,推进环湖发展、古城更新,扮靓第一窗口,重点抓好“一湖一溪一区”建设。

打造风情各异的美丽小镇。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实施驻镇规划师制度、率先探索“景城镇村联动模式”,推行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合一”的发展模式,使山水和小镇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打造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连续两年获评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县。

打造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挖掘个性,做足特色,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筹备为契机,按照“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思路,聚焦后岸、安科、张思、塔后等四大区片,县领导领衔、差异化扶持、组团式发展,连片打造一批“后后岸时代”新标杆。

打造一院一韵的美丽庭院。将乡村庭院当作最小细胞来培育,按照“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栽花植树绿化美、院落设计协调美、生活幸福和谐美”要求,打破坛坛罐罐,修整边边角角,整线整村推进,8条精品线沿线所有村庄一个不落全面开展创建。已建成3个美丽庭院示范乡镇、120个示范村、3.7万个美丽庭院示范户。

打造一路一景的美丽通道。投资6亿元,大力开展104国道、60省道、62省道等美丽公路建设,沿线节点建设休闲驿站,显山露水,融景于路,做到“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打造“诗画天台 心灵之旅”的公路风景线。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深化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按照“山水风情、乡野朴韵、佛宗道源”的规划理念,形成“一环、三轴、多连”的绿道网格局,目前已建成始丰绿道、佛陇绿道、坡塘溪绿道等各类绿道74.5公里,涵盖了城市绿道、山体绿道、景区绿道、郊野绿道等不同类型。

 

构建诗路文化纽带

打响天台文旅品牌

 

近年来,我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紧紧围绕“名县美城”发展战略,坚持“文旅兴县”不动摇,深化文旅融合,擦亮“浙东唐诗之路主要目的地”品牌。建立旅游、文化、宣传、产业等领域联盟,积极创建文旅融合改革试验区。获评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浙江省年度旅游发展十佳县,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天台山景区入选全国5A级景区综合影响力50强。

打好“项目牌”,构建旅游大平台。我县主动对接全省大花园建设,扬山水、文化之长,全力搭建大平台、建设大景区、推进大项目,初步形成“一廊一馆两重点三小镇”格局。

打好“研学牌”,擦亮文化金名片。我县以天台山文化为依托,主打“研学”品牌。以研学《徐霞客游记》、浙东唐诗之路以及和合文化为突破口,优化顶层设计,有效整合资源,构建了“4+7+X”布局。研发了一系列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为一体的研学旅行课程、产品和路线,让天台成为探寻自然与文化、寻觅心灵家园的诗意远方。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研学”新模式,我县龙溪和合研学营地获评浙江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打好“宣传牌”,营造旅游新爆点。我县以文化为突破口,以全面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为契机,强势推进宣传活动。同时,我县主动对接《浙江日报》、浙江经视,开展大花园合作宣传。相继在《浙江日报》刊登专版《筑梦天台,这里就是“诗和远方”》,在浙江经视播出“走读浙江大花园”专题片以及领导专访,在学习强国APP播出《台州天台,描绘如诗“山居图”》,扩大天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

 

探索绿色评价机制

构建价值转化路径

 

近年来,我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根据县域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以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机制,推进GEP与GDP的互动探索,着力让GEP进规划、进项目、进决策、进考核,以科学的统计方式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同时,为把天台这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发展出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县委县政府创新思维,提出了全域大农场构想。从2018年起,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天台大农场”建设——全县就是一个大农场,家家户户都是小引擎。以“全域大农场”为平台,着重做好品牌、订单、旅游+的文章,为绿水青山创新“变现途径”。目前,我县“全域大农场”受益农户已达2.51万名,收入同比增长28.7%,其中生态农产品价值比同类产品高50%。

做好“品牌+”文章,提升产品附加“价值链”。在生产环节,我县以标准种养做优产品质量,以生产绿色化带动产业品牌化,加快推进“天台大农”区域公共品牌的注册和建设,以统一产地要求、生产标准、公共品牌和营销推广,构建覆盖全类别、全产业链的品牌管理标准体系。通过开发“农安天台”智慧监管APP软件,推进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智慧监管联动,实施全程化全智能监管、全品种全时段抽检,确保产品“安全、优质、绿色。”

做好“市场+”文章,打通产销对接“流通链”。在销售环节,我县依托电商强县的优势,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在线上,依托“天台大农场、绿色中农批”信息服务平台、“天台大农场”微信小程序,推行“认种认养认租+电商”共享模式,让客户在手机App上就能下单。在线下,引进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供销社浙江天台绿色农产品物流园,以“物流园+产地市场+种植养殖基地+小农户”的模式,促进农产品流通。

做好“旅游+”文章,拉长美丽经济“产业链”。深化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着力发展六次产业,推动农业区变风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全县已建成93个A级景区村,共有453家农家乐经营户,去年接待游客755.48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98亿元。精心组织“一乡一节”活动,将本土农耕文化和乡村特色旅游结合起来,以节兴旅,以旅助农,搭起美丽经济发展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