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意闹
我县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积极适应农村群体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产业发展模式等变化,围绕全域大花园、全域大农场建设,构建党建联盟,探索通过组织共建、产业共创、项目共筹、生态共治,打造区域统筹、产业融合、多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从“村自为战”向“片区组团”这一更高级形态发展的转变,推动党建引领乡村联片振兴、组团发展。目前,我县已组建片区化党建联盟15个,吸纳76个村加入各片区联盟,去年实现增收超亿元。
“片区化发展是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县委书记管文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将党建工作有效嵌入乡村治理,以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构建完善的生产、产业、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村自为战”遭遇发展瓶颈
平桥镇张思村是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该村面貌焕然一新。凭借花海节、民俗文化活动等,张思村乡村旅游、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张思村周边的茅垟、下王等村,特色资源相仿,彼此各自为战,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在我县,许多村庄以村为单位谋划发展思路,资源、环境相似的村庄之间,没有从乡村错位发展角度来具体谋划特色产业,存在跟风发展、盲目建设、产业发展雷同等现象,造成区域发展同质竞争。同时,受体制机制、基础条件、干部素质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强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造成农村发展“点强面弱”,难以“串点连片”。
我县以统筹农村片区土地、资金、项目和人力等要素为目标,探索以党建联盟为纽带,实施片区化组团发展。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剑说,他们通过组织共建、项目共谋、活动共办、问题共解,搭建片区平台,打破以往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力量单薄的局面,让片区各村发展有了统一规划,各类资源实现重组优化,实现以党建一体化推动片区发展一体化。
创设协商协同的治理新模式
2018年,街头镇后岸村吸收周边两乡镇7个村,组建跨乡镇的寒山田园综合体党建联盟,由县领导担任联盟主席,协调推进寒山农旅集聚区建设。这是我县聚焦推动片区乡村旅游、农业种植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发展所作出的社会治理新探索。
我县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联盟自治运作模式,由党建联盟建立议事机构,制订常态化运转工作制度。党建联盟在不改变原有属性、组织架构的前提下,以示范村为龙头,统筹区域内各类村党组织结盟,构建块状式、链条式的组织架构。联盟成员单位一律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意见大家提、事务集体议、问题共同解、成果一起享。同时,落实“两公开两评议”机制,即对联盟议定的事项、项目资金安排情况进行公开,年度落实、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平桥镇以张思村为中心,联系周边5个村,设立张思片区党建联盟。去年以来,各村根据联盟大会集体讨论意见,组团举办了花海节、水果节、丰收节、年货节等节庆活动。目前,该片区在联盟的协调下,已集中流转7800亩土地,5个村分别发展茭白、葡萄等特色产业,实现了片区产业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优化“链式”效应激发新动能
我县聚焦联盟、片区、组团这三个关键环节,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优化“链式”效应,激发发展新动能。
——扬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发挥片区各村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等优势,通过联盟的协调,编制规划,强化片区整体资源调度,实现差异化发展。寒山田园综合体党建联盟成立农地农房整治中心,统筹黄茶、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规划花艺、药艺等八大特色产业,引进44个项目,推动项目共谋、资源共享。
——聚合力打响片区品牌。我县挖掘片区内同类产业的内涵、特色和潜力,统一产品标识、包装,搭建运营平台,“握指成拳”,共同打响产业品牌。赤城街道塔后村打造中草药样本园,带动周边8个村完成1200亩集体土地集中流转,形成“中药材种植+深加工+销售+服务+旅游”“五位一体”的片区产业链。
——引外力创建产村联合体。我县依托片区现有产业基础,建立统一流转招商平台,推动产村融合发展,补强产业链条。坦头镇溪南片区依托党建联盟平台,推进时尚车品小镇建设,扩大联盟的地域覆盖面,确保片区内全面开发。目前,该片区共有汽车用品生产企业160余家,车品小镇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
通讯员 丁振有 本报和合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