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文旅融合发展见成效
《台州日报》记者 颜玲佳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自己钟情于天台山的灵秀。天台山的风物及儒释道和合共生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所惦念,这赋予了天台山深厚的人文底蕴,客观上为今天的天台山旅游资源赋能加码。基于此,县旅发委总经济师费卫元说:“天台山的旅游、文化是天然共生的,来天台山旅游就是一场文化之旅。但坦白来说,距离文旅相融的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
文旅融合是“最大的野心”
我县旅游与文化的共生最早体现在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游客们或带着了解宗教文化的目的,或带着朝圣之心,或纯粹为了游览而来,置身于国清讲寺,都会被它独有的氛围所感染。
“不用做什么,听到寺院的钟声,看到僧侣的生活,见到千年古刹的景观遗存,就会激发探究其文化内涵之心。而有着文旅融合内涵的景区是沉稳而深刻的,它有浸染人心的力量,会吸引游客反复前来游览。”费卫元说,这是文旅融合最终的目的,如果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去了一两次后,游客可能不会再去,“文旅融合是让游客惦记着这样的文化氛围,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它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它给游客带来的文化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这是文旅融合“最大的野心”——让文化形成心灵的感召力,成为旅游的灵魂。
我县文旅融合的历程没有历史时间表,天台山水神秀、佛宗道源,其拥有的资源就决定了文化与旅游的联系是紧密的,文旅融合的工作要远早于目前的机构改革。
1984年,我县就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旅游局,开始开发国清、赤城、石梁景区。1997年,县主要领导兼任台州天台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主任,这从制度上保障了部门对接的便捷和顺畅。机构改革后,文化与旅游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与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非遗文化可以进景区、民宿,比如把易筋经文化融入到民宿中;旅游宣传也能通过文化活动形式推广,比如天台的小济公排舞参加了杭州动漫节。这些都是部门融合带来的便利。”
对于天台山文化,我县市民总能说出个一二三。寒山、拾得、济公的故事,天台人耳熟能详,说起来滔滔不绝。唐代诗人、高僧高道的活动留下许多地名和故事——“拾得岭”是以高僧拾得命名的;“孟湖岭”与孟浩然有关;“司马悔山”“司马悔桥”与唐时隐居天台的高道司马承祯有关。我县还有众多摩崖石刻,比如柳公权的“大中国清之寺”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文化是内敛不外显的,如何将文化内涵物化、活化、产业化,这也是我县文旅融合的难点和重点。
让静态的唐诗生动起来
2018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这也成了我县文旅融合的重点工作。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一年多来,我县深入挖掘唐诗资源,修复唐诗之路古迹,让唐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费卫元介绍,将“唐诗”物化,有多种途径,比如刻石立碑、复原景观、建馆塑像等。石梁镇龙皇堂的风情小镇,着力把唐诗文化植入小城镇建设中,是我县小城镇建设文旅融合的样板之一。
上石梁镇,必经一条“寻佛问道”通景公路,它连接起了国清讲寺、赤城山、桐柏宫、石梁飞瀑和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是一条能感受天台山佛道文化的线路。
石梁镇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云端·唐诗小镇(以下简称唐诗小镇)。这缘于它终年藏于云雾之中,或驾于云端之上,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建制镇之一。经过通景公路,来到小镇入口,有一排“唐诗之路”的石雕,展现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地理全径,每个地名都有诗人人像雕刻赋予它直观的文化内涵。入口处有一个莲台公园,天台山形状像一座莲台,石梁镇正处于莲花之心,公园的命名由此而来。
在唐诗小镇,随处可见“唐诗元素”。莲台公园内的游步道旁,每隔几步就竖着刻有唐代诗人画像和诗歌的石碑;走在小镇路上,低头就能发现窨井盖上刻有唐诗名句。镇区有一家“太白酒楼”,菜名别具一格,紫菜蛋汤是“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雪菜肉丝是“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小狗牛肉是“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球”……每张餐桌上的一层覆膜,也镶入了唐诗元素。供游客玩行酒令的竹筒签也颇有特色,将诗歌和对应的惩罚刻在竹签上,“无人知是荔枝来”——投票数多者饮;“养在深闺人未识”——初会者饮;“千呼万唤始出来”——后至者饮……
行至石梁镇区深处,还有一批正在建设的酒店、民宿和研学营地。
除了唐诗小镇,我县还投资15.57亿元开展始丰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谋划建设“百里和合唐诗廊”,比如在大琼台景区建设中,挖掘文化资源,重现天台山大瀑布景观,打造具有文化感染力的景区。费卫元透露,这一核心景区,预计在今年年底建成开放。
此外,我县还重视文化元素活化,例如国家级非遗“刘阮遇仙”传说就被改编成舞台剧,目前已面向游客实行常态化演出。
我县还出版了《天台山唐诗总集》,收集300多位诗人的千余首诗作,编写了《寒山子诗集通俗注解》和《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大型纪录片剧本。
2018年8月,县人民政府与台州学院、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赴天台,重走唐诗之路,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唐诗雅集活动。
今年,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在“5·19中国旅游日”举办“研学天台山,诗路霞客行”主题活动,同步推出研学高峰论坛、唐诗研学等活动,打响唐诗之路研学品牌。
产业化促进文旅深度相融
文化资源物化、活化之后,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将文旅资源产业化。
“只有落实到产业化,才能保证良性循环。”费卫元说,物化、活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投入,而产业化则需要依托企业来实现。
产业化的步伐,唐诗小镇还在行进与摸索中。
石梁镇副镇长陈赛萍参与了唐诗小镇的开发建设。她介绍,目前,入驻的酒店、民宿等都要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融入唐诗元素,太白酒楼、知音草堂、千金药铺等一批旅游业态已成功落地,唐诗研学营地设计方案正在细化并招商对接中,唐诗文化主题民宿已招商成功,牡丹花茶、牡丹酒、牡丹籽油等系列产品正在推向市场……
我县还尝试通过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实现文旅资源产业化。例如“天台度过”旅游文化体验平台,是一家以体验茶道、香道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的文化企业,通过政府扶持,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品牌。
“将文旅资源产业化,反过来又能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费卫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