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唐诗之路研究院研讨会暨课题论证会在我县召开
记者 钱青 陈强
3月9日,台州市唐诗之路研究院研讨会暨课题论证会在和合小镇唐诗之路文化体验中心召开。市、县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浙东唐诗之路与研学旅行、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研究与推介”两个课题展开研讨与论证。市社科联副主席王仲媚,县领导陈政明、余昌杰、曹蕉红出席活动并参与研讨论证。
据了解,“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古代剡中一条唐代诗人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始于钱塘江边西兴渡口,经萧山到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经天姥山,最后抵达我县石梁飞瀑,登上华顶峰。据考证,《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诗人2200余人中,先后有近300多人吟诵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诗歌,成为诗路璀璨千年的文化遗韵。
县政协主席陈政明说,天台山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地方。东晋名士孙绰慕名而来,留下了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盛赞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他指出,唐诗之路的研究要立足于天台而又不局限于天台,要“跳出”天台来看唐诗之路。县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合工作,全力推进唐诗之路相关课题研究,积极与大专院校、国内外一流学者、教授以及知名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共同做好唐诗之路常态化挖掘工作。
台州学院副教授、和合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供法认为,唐诗文化与和合文化密切相关,唐诗之路课题设置要解决研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唐诗之路文化资源集中在哪几个点?研学线路如何设计?
唐诗之路文化体验中心负责人许增国说,研学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一环,要加强研究院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开启“文化+旅游+教育”的发展模式。
与会专家学者还提出,唐诗文化博大精深,要进一步做好研究规划,明确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唐诗研究具有高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做好唐诗之路文化的“活化”和“物化”,让唐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会议还颁发了顾问、副院长、研究员聘书,举行了研究院研学基地授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