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113310235765392606/2017-127158
  • 文件编号:天政办发〔2017〕20号
  • 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
  • 发布单位: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17-04-12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政策原文:
  • 政策解读:
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台县现代生态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7-05-31 15:22 来源: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天台县现代生态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4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天政办发〔2017〕20号.doc

天台县现代生态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总 则

(一)规划编制的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农业部令2010年第9号)

3.地方法规。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

《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4.规范性文件。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浙江省现代生态渔业发展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治水促转型——海洋与渔业实施方案》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台州市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规划编制的范围与期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区域为天台县渔业水域。

(三)与当地相关规划的衔接。

《天台县“十三五”现代生态渔业发展规划》编制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科学性较强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相关文件精神、《治水促转型——海洋与渔业实施方案》以及《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操作规范》的有关要求,本规划与《台州市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衔接。

二、现状分析

(一)天台县自然地理状况。

水域自然地理状况。天台县地处浙东丘陵,介于东经120°41′24″—121°15′46″,北纬28°57′02″—29°20′39″之间,东连三门、宁海,南接仙居、临海,西邻磐安,北靠新昌。东西长54.7km,南北宽33.5km,总面积1432.1km2。

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72.8%,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地势东北、西北、西南较高,东南较低,形成四面群山环抱,中部河谷平原的地貌特征。全县河流分隶于灵江、曹娥江、白溪、海游港四个水系,均属山区性溪流。始丰溪为境内最大河流。河流从北、东南、西南向中部汇聚,由南部偏东出境。  

全县水域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水库水域;二是山塘水域;三是溪流水域天台县有水域面积11.1915万亩,其中:水库57座,1.9347万亩;山塘7243口,0.9567万亩;溪流面积8.3亩。有可养鱼水面面积2.1268万亩,占水域面积19.0%,其中:水库57座,1.359万亩;山塘5114口,0.7678万亩。始丰溪在本县境内主流长68.5km,高水位时水面面积8.3万亩,水域波动幅度大。全县有旱涝收农田12.86亩,可发展稻田养鱼和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还可以发展优质鱼种生产。

水文气候资源。天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能充裕,热量较足。年平均气温16.7℃,≥10℃的活动积温为5291.8℃,极端最高气温41.7℃(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9.1℃(1967年12月30日);河谷平原最热月份为7月份,月平均气温28.1℃;最冷的月份为1月份,平均气温5.1℃;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600 mm之间,降水量受地域影响差异较大,年平均降雨天数160.2天,雨季主要在4—10月,其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9.3%,其中7—9月的台风、暴雨,在年际间变化较大,常形成风、洪灾害,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际变化较小;无霜期平均238天;年日照时数常年平均为1913.9小时。全县春季雨日较多,夏季暴雨集中,冬季雨量偏小,梅雨十分集中,受台风影响比较严重。

全县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9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达12.3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9.77亿立方米,地下水2.60亿立方米。全县主要溪流有20条,天然水质良好,主要溪流的水质达Ⅱ类标准以上。始丰溪为天台县的主溪流,自西向东南贯穿全县;在全县的流域面积1111.54km2,主流全长68.5km,据岩下水文站观测,其平水年(1972年)径流量为6.41亿立方米,平均水温17.9℃,其中4—11月份平均水温21.8℃;但水位波动幅度大,规模养殖尚有困难。里石门水库坝里水域8月表层水温28℃,底层水温25℃,经北干渠流淌至孟岸水库段仅升高半度,经测表层水温为25.5℃(1994年8月)。

生物资源状况。天台县水生生物的种类丰富,大体上分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三类。水生植物包括浮游植物和高等水生植物等。水生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水中微生物很多,有的可直接作为鱼的饵料,有的是鱼类的致病菌。底栖动物包括水生寡毛类、线虫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幼体等。天台县水库中的天然饵料,以硅藻、绿藻、蓝藻为主,甲藻、金藻和裸藻的种类也较丰富;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都比较丰富;底栖动物以搖蚊幼虫、软体动物的螺类为多;高等水生植物以挺水植物芦为主;浅水区则有浮叶植物和苦草等沉水植物。山塘的饵料生物绿藻、裸藻、硅藻也比较丰富,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生长旺盛。始丰溪水流急,氧气充足,在河床的卵石表面生固着丝状绿藻和硅藻类,在卵石下或藻丛中栖息着大量的各种昆虫的幼虫;因水流急,水位波动幅度大,流动性大,浮游生物较少。

全县有鱼类57种,隶属于7目、17科、44属。目前,可养品种有30多种,包括香鱼、鳗鲡(俗称鳗)、花鳗鲡(俗称花鳗)、马口鱼、青鱼、草鱼、圆吻鲴、鳙鱼(花鲢)、鲢鱼(白鲢)、鲤鱼、鲫鱼、东北银鲫、白鲫、彭泽鲫、平胸鲂(三角鲂)、团头鲂(武昌鱼)、蒙古红鲌、翘咀红鲌、天台似鱼骨、黑脊倒刺鲃(喀氏倒刺鲃)、扁尾薄鳅、天台沙鳅、花鳅、高梭泥鳅、平舟前台鳅、鲇鱼、鲶鱼、胡子鲶、黄颡鱼、黄鳝、乌鳢、尼罗罗非鱼、斑鳜、花鲈。其中香鱼,过去在天台县泳溪一带较多,近年来已濒临绝迹;2002年有小面积香鱼养殖。娃娃鱼以前没有发现,2001年夏间在赤城山脚溪沟里发现2尾,抓获过其中一尾,并已放生,2016年也有放生娃娃鱼的实例,并成为主流媒体的报道主题。目前,可养品种有30余种,天台县主要养殖品种是:鲢、鳙、草鱼、鲫鱼、鲤鱼、团头鲂、黄颡鱼等,其他经济水产品种还有中华绒毛蟹、泥鳅、青虾、螺蛳、杂交鲟等,主要养殖地区在平桥、白鹤、龙溪、街头一带。

历史上,天台的鱼种靠外地供应。1966年建成孟岸水库鱼种场,5口面积10亩。1976年,里石门水库鱼种场建成,30多口130亩。1984年,全县有130多户农户利用400多亩山塘、稻田,育成鱼种212万尾,满足了当年养鱼户对鱼种的需要。20多年来,全县共建成国家、集体、个人鱼种场(塘),130多个(处),计面积600多亩。1985年全县生产鱼种310万尾,1988年生产鱼种360万尾,2001年生产鱼种500万尾。全县的鱼种场(塘)主要分布在白鹤镇皇都、义宅,平镇屯桥的赤山,始丰街道的丽泽等地。鱼苗种生产的品种有白鲢、花鲢、草鱼、鲤鱼、银鲫、白鲫、鳊鱼、青鱼等。现在鱼种生产能力基本上能自给,个别品种还需到外地调运。

(二)经济社会和水环境对发展生态渔业的影响。

生态渔业。传统的生态渔业是利用渔业内部水生生物之间以及水生生物与水域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关系、发展渔业生产的一种渔业技术。如常见的稻田养鱼模式,草基、果基、桑基鱼塘为代表的渔农型综合养殖模式等。现代生态渔业是根据水生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建立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体系,以整体优化、生物多样性、系统方法等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强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注重渔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质量安全与现代技术相统一的渔业生产方式。

经济社会和水环境对发展生态渔业的影响。渔业环境建设的影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是渔业发展的基础。高密度、高投入、高排放的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对水体造成了污染损害。加快建设现代生态渔业,构建环境友好、资源集约和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式,推动水产养殖业朝着生态、安全、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已迫在眉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开始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显现出其重要作用。中国水产品频繁遭受国际绿色壁垒的冲击,对水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已成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食用各种水产品的过程中,不仅讲究味道,也讲究营养,更关注水产品污染及产品内部的药物残留等隐性问题。

(三)现代生态渔业发展现状。

天台县现代生态渔业发展工作成就。据统计,2015年全县共有渔业养殖面积17880亩,渔业总产值6170万元,淡水捕捞290吨,淡水养殖2530吨。“十二五”期间,渔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渔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开展了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改造,池塘生态化改造,并建成一批小水库精养示范基地及始丰溪省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这些为“十三五”期天台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渔业发展迅速,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着力推广“稻田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全县进行养鱼稳粮增收示范乡镇建设;建设稻田养鱼示范基地1个,建立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建设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成精品园区。

渔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末全县科技示范户增加,每年组织培训大约1200人次; 加大渔业科技人户工程实施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指导服务力度,加快水产先进实用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和推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每年投入增殖放流经费650多万元,在始丰溪主流及其支流和水库投放花白鲢、唇鱼骨、青鱼、草鱼、赤眼鳟、瓯江彩鲤、甲鱼等各类水生生物资源苗种数量3500万尾以上。通过实施科学增殖放流,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渔业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有效遏制蓝藻水华的爆发,对渔民增收和改善水产品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台县现代生态渔业发展主要经验。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特别是有利于环境改良的渔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质量和效益、资源和环境两个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修复生态环境,推进天台渔业生态安全。修复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生态渔业的基本属性。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在水库等大中型水域积极推行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在江河湖泊科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现“以渔治水”和“以水养鱼”,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的修复和保护。

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天台渔农民增收。质量安全和增效增收是生态渔业的发展目标,质量安全是热点,渔农民增收是焦点。生态渔业的发展,走优质、高效、集约、安全的发展道路,将有助于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渔业的增效和渔农民的增收。

(四)渔业发展趋势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渔业发展趋势。水产养殖业是支柱产业,面临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各种因素交叉制约,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还存在水产品的有效供给与现代生态渔业基础设施落后,改造资金缺口大,科技支撑薄弱,缺少专业的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矛盾。

主要制约因素分析。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渔业科技建设薄弱,尚未形成新型渔业技术推广体系。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与健全,公益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急需增强。建立与维护水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水产品行业良性发展。由于诸多原因,水产品品牌建设进展较迟缓,对生态渔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不明确。有尚未制定标准的、不按标准生产等状况。在产品生产、上市前的检验检疫,需要进一步规范。建立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可追溯体系,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资源缺乏,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信息化体系尚未健全,存在市场行为不够规范、渔业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力、相关的信息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两美浙江、转型促治水、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为统领,以强渔富民为目标,按照渔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产业提升与质量安全同步、渔业转变和渔民增收相促进的总体要求,推进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统领渔业发展为主线,以“保生态、保安全、保供给、促增收”为着力点,以“循环高效、优质安全、强渔富民”为主攻方向,创新渔业生产经营机制,加强资源养护,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区域布局,推行清洁养殖,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综合措施,着力构建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养殖生态高效,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渔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现代生态渔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主体、品质、效益、服务“五提升”。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在水库、山塘等大中型水域积极推行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实现“以渔治水”和“以鱼养水”,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的修复和保护,为渔业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渔业,通过应用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使常规渔业向科技渔业转变,形成了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在优质环境里生产出绿色安全的水产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发挥渔业在增加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促进渔民增产增收。

(二)基本原则。

本项规划制定有可持续发展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技先导原则、依法治渔原则、适时修改原则等五项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现代生态渔业要坚持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做好市场分析,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树立品牌意识,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优质水产品市场占有率。

科技先导原则。加大对渔业的科技投入,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渔业,大力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依法治渔原则。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障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适时修改原则。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渔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作为指导全县渔业生产和管理的渔业规划,也必须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适时修改和完善。

(三)建设目标。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建设目标是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产量由2015年的2820吨提高到3110吨,年均增长2%;产值由2015年的6170万元提高到9070万元,年均增长8%;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养殖尾水、废弃物处理设施。养殖主导品种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渔业资源养护全面推进,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压减温室、逐步推广全价配合饲料等,基本实现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通过增殖放流、稻鱼共生轮作等措施,多生态位立体养殖模式普及率提高,水产品优质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四) 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优势分析。天台县有水域面积101872亩,其中:水库山塘4481座,面积37797亩;池塘1171座,面积2688亩;溪流总长度1917.17km,面积57974亩;渠道1906.86km,面积3413亩。有可养鱼水面面积21268亩,其中:水库57座,13590亩;山塘5114口,7678亩。水库、山塘、溪流的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种类丰富。因此,天台县发展现代生态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组合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以来,天台渔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完成水产养殖塘标准建设改造、池塘生态化改造,并设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室,建立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增殖放流区。

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天台渔业的第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推广稻鱼共生模式,开展禁限养区划定整治,放流各类水产苗种,整治水产养殖重点污染领域工作进展顺利。

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不断创新。洁水保水渔业通过人工放养鲢、鳙鲤、鲫、鲴、光唇鱼、倒刺鲃、香鱼等滤食性鱼类,增殖保护土著水生生物资源,达到保障生态平衡的目的,利用立体混养,合理开发饵料资源和水体资源。发展稻鱼综合种养,稻田养鱼,池塘种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挥生态修复、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三重功能。

劣势分析。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渔业产业层次低,主要养殖种类经济价值低,名特优养殖、设施渔业基础弱。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滞后,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可直接转化、推广应用的实用性渔业成果较少,加上渔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弱等问题,运用现代技术助推生态渔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限。水产品品牌建设不足,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产业主体对品牌建设认识不足,辐射效应、引领作用不强。

机会分析。国家政策的拉动,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建设现代生态渔业迫在眉睫。浙江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打造绿色农业强省的意见》,“五水共治”是浙江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突破口。天台县坚持“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原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倒逼转型升级,加强渔业水域的修复和治理,净化产地环境,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威胁分析。渔业开发进程加快与空间缩小的问题突出,还存在陆域和面源污染排放,外延式发展空间明显受阻。渔业资源衰退与影响水域生态的压力增大。休闲渔业的发展,引起资源衰退的压力增大。

四、养殖禁、限养区

天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盆地气候属性,自然灾害少,水资源丰富、质优,年平均降水量为20.9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达12.37亿立方米。全县主要溪流有20条,水质Ⅱ类标准以上,养殖容量还有增加的潜力,水产品质量安全处于全省领先。为了保持良好生态渔业发展态势,有必要划分养殖禁、限养区。

(一)养殖禁养区。

在始丰溪增殖放流区(平桥湿地、城东湖、安科渡口)等水域,全面实施渔业禁养,统筹渔业资源,实施科学增殖放流,禁止设置有碍于生态景观的渔业设施,对原设置的渔业设施实行限时清迁。

(二)养殖养区。    

设立渔业限养区。在里石门水库的一级水源区域,在溪流中心排涝河及全县乡镇(街道)级河道水域,设立渔业限养区,适度限制渔业生产功能,允许自然养殖,禁止网箱、围网养殖,禁止增设有碍河道泄洪排涝和农田灌溉的其它渔业设施。

提倡生态养殖,注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洁水渔业,通过“以水养鱼”、“以渔治水”等生态健康养鱼模式。规范养殖行为,全县溪流水域禁止河蚌养殖,禁止使用网箱和围网养殖,禁止设置网簖、地笼等定置渔具,禁止向溪流水域投放含有毒有害、污染水域环境的饲料、肥料,禁止利用畜禽养殖排泄物肥水、育水,科学合理处置畜禽养殖场所,确保水质符合渔业水域标准。

五、生态渔业水域布局

(一)山塘养殖区。

全县的山塘5114口,可养鱼水面7678亩。山塘以精养求高产,鱼种放养以上、中、下三层水体综合立体考虑,科学搭配,上层以鲢、鳙鱼为主,中层以草鱼、鳊鱼为主,下层以鲤鱼、鲫鱼为主,适当搭养乌鳢、鳖、泥鳅、黄鳝等,还可进行特种水产品种养殖。

以白鹤镇、平桥镇等乡镇没有承担生活用水任务的山塘、水库为重点,通过人工投饵、增氧等措施,开展商品鱼高密度精养。另外,利用良好和充足的水源,在龙溪乡开展香鱼、鲟鱼、加州鲈鱼等名特优商品鱼类养殖。

(二)水库养殖区。

以保护淡水水域生态环境为主,适度发展生态渔业和区域特色渔业。以里石门水库、龙溪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及其他饮用水水源水库为重点,以养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为主,发展洁水保水渔业。

全县有一座大型水库—里石门水库可养鱼水面6730亩。中型水库4座,其中:龙溪水库有可养鱼水面1365亩;桐柏水库,有可养鱼水面816.9亩(由于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已停止养鱼)。大中型水库,主要采用自然生态养殖,进行鲢、鳙移植,增强捕捞能力,水域增产潜力和水体利用率可大大发挥和提高。

(三)增养殖区。

始丰溪干流及三茅溪、合溪、崔岙溪、大淡溪等支流为重点,结合平桥湿地等区域,开展鲤、鲫、鲴、光唇鱼、倒刺鲃、香鱼等增殖放流,促进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养护。

(四)种子种苗保护和生产区。

天台县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平桥、白鹤和始丰街道三个鱼苗种(良种)生产基地为中心,发展鱼苗种基地,核心范围600亩,场(塘)130处。开展鲤、鲫、鲴、光唇鱼、倒刺鲃、香鱼等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促进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养护。

(五)休闲渔业区。

龙溪乡、街头镇、三州乡、雷峰乡、南屏乡、坦头镇、洪畴镇、三合镇、石梁镇、泳溪乡等乡镇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库、山塘等适宜区域,维持池塘原有养殖2688亩的面积,结合休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渔业为主体,布局建设种养殖、田园休闲、观赏娱乐、旅游、垂钓、度假高度融合的生态休闲渔业。拓展茭白田、莲藕田等多种水域,鱼、虾、蟹、甲鱼等多品种混合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稻鱼共生产业。继续加强以街头镇后岸村为样本的特色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六、生态渔业功能区建设

(一)“生态高效”渔业区

发展“生态高效”渔业,防止和消除集约养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按照“优化环境提品质、创品牌提效益”要求,以提高标准池塘、育苗设施等集约化养殖为重点,实施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合理规划,形成“生态高效”渔业集聚区。重点抓养殖排放尾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以治理减排提质为目标,应用优良品种、清洁养殖模式,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大品牌打造、电子商务营销及信息化管理,建设一批“养殖设施化、生产高效化、环境生态化、管理信息化和营销现代化”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通过制定排放规范,应用生态循环模式和加强监管,规范提升一批一定规模、具备生态化改造的养殖场。到2020年,全县建成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 5000亩。

积极发展“休闲养生”渔业,发挥渔业对秀丽山川的灵秀作用。发展休闲养生渔业,以渔业为主体,发挥渔民的主人翁精神,把后岸村作为样板,建设一批特色村,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到2020年建成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个。

(二)“稻鱼共生轮作”产业区。

大力发展“渔农循环”渔业,发挥渔业对治水、治土和稳粮促增收作用。根据各乡镇资源和水利设施配套,按照“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产品供给优质化”的要求,创新种养模式,在粮食主产区和水产养殖集中区域,分别推广实施稻鱼共生、稻鱼轮作和鱼塘种稻等农渔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作物模式,着力打造“生态鱼、品质稻、美环境”三张牌,提升稻米品质和种粮综合效益,明显改善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根据稻田养鱼传统地区和新发展地区的不同特点,新建一批稻鱼、稻鳖、稻虾等共生轮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水产养殖主产区,充分利用鱼塘种植芦苇稻等水稻品种,开展鱼稻、虾稻、蟹稻等共生共育,引导建设一批鱼塘种稻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专业化种养、产业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新型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到2020年,培育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 3家,发展稻鱼共生轮作和鱼塘种稻等新型稻田养鱼,提高种稻养鱼效益 10 %。

(三)“洁水保水”渔业区。

大力发展“洁水保水”渔业,发挥渔业对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水面的功能特点及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以大中型水库为重点的示范性洁水渔业产业区和以山区为重点的区域性有机鱼产业区。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创建和打造生态公共品牌,提升综合效益。到2020年,建成洁水保水渔业示范区1个。

(四)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

大力发展“资源养护”渔业,发挥渔业对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作用。依据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求,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大力发展滤食性、草食性、杂食性、刮食性鱼类的增殖,改善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域生产力。开展土著特色鱼类及珍稀物种的增殖放流,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在始丰溪干流及三茅溪、合溪等重要支流,每年通过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5000万尾,使主要水系的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到较合理水平。

、重点建设项目及效益分析

项目以基础工作先行,基础设施、技术支撑、主体培育协同发展(见下表),实施后养殖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水产品安全优质、供给充足,渔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养殖区域布局合理,品种结构和模式技术优化;监管制度日趋健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进资源养护、放流,发展产业主体。构建自然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运营机制新颖的发展格局。

重点项目建设投入估算表

序号

内容

金额(万元)

主要内容

年限

1

基础工作类

660

生态资源调研,产业链关键环节,公共服务中心

2016-2020

2

基础设施类

2100

基础建设,尾水净化,在线监测,示范区建设

2016-2020

3

技术支撑类

800

新品种、新产品导入,高效养殖模式

2016-2020

4

主体培育类

5100

渔业生产主体培育,资源维护与放流,休闲渔业

2016-2020

合计

8660


2016-2020

(一)基础工作类。

为详细掌握水域生态环境现状,在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水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综合形成生态渔业基础资料,依据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及移养驯化难易程度确定优先开发顺序,进而提出渔业资源科学利用的建设性意见。开展生态资源调研、养殖模式的分析、产业链研究为核心基础工作类的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资源调研项目总投资:160万元。该项目以财政投入为主,业主投入为辅,对水域进行环境生态数据调查,分别在水库水域、山塘水域、溪流水域设立站点,周年调查;在核心区域,进行的渔业资源生态学监测,设立站位,并对主要的站位设立断面,针对浮游生物、游泳生物进行周年渔业资源调查,分析生物量、丰度等季节变化规律。

开展主要养殖模式的能耗分析,建立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数模并预测,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该三个项目均财政投入为主,总项投资:500万元。按照具体进度,分步实施。

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结合水域环境数据资料与渔业资源数据资料,形成渔业资源与水域环境调查报告,提出渔业资源科学利用的建设性意见。养殖模式分析、产业链研究将为生态渔业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高效、可持续的生态渔业发展途径。

(二)基础设施类。

在“生态高效”渔业区,实施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建设标准池塘、温室大棚、育苗设施等集约化养殖设施。科学规划并实施水、电、交通的管网道路布设。在重点养殖区配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养殖排放尾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以治理减排提质为目标,禁止在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网箱养殖、投饵养殖、施肥养殖等污染水环境的渔业生产活动。通过制定排放规范,应用生态循环模式和加强监管,实现关闭一批小而散且不符合规划要求,严重影响环境的养殖场,规范提升一批一定规模,具备生态化改造的养殖场。

到2020年,全县建成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 5000亩。高效生态循环和清洁养殖示范区 3000亩,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养殖尾水、废弃物处理设施。养殖主导品种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占养殖总产量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其中,水、电、交通的管网道路建设,1200万元;在重点养殖区配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建设,300万元;排放尾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示范点建设600万元。合计2100万元。

生态效益分析:建成覆盖全县的养殖尾水、废弃物处理设施示范区,水资源占用较少、不排放污染物、具有观赏性和示范性。经济效益分析:由于采用高科技养殖设施和养殖技术,不受资源的限制,养殖鱼类品种选择、商品鱼上市时间等均可随市场需求而定。减少了水资源的直接投入,生产稳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产值1000万元,建设1年,产出按照4年计算,总产值4000万元。社会效益:可解决30人就业,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具有生态旅游、休闲渔业的功能。

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通过实施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压减温室、推广全价配合饲料等,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总氮和总磷排放800余吨,基本实现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通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稻鱼共生轮作等生物、生态措施,减少水体中77.5—108.5吨氮,9.3—27.9吨磷。多生态位立体养殖模式普及率达50 %以上,设施养殖尾水处理率达 70 %以上。

(三)技术支撑类。

实施“科教兴渔”战略,加大渔业科技人户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指导服务力度,加快水产先进实用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和推广,建立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努力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以新品种、新产品引领“五水共治”,通过科技支撑发挥渔业洁水的效应,降低渔业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渔业发展、渔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赢。研究立体混养、新型饲料与新品种相关的高效养殖模式,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保持水体合理的生物量,合理利用饵料资源和水体资源。发挥生态养殖在生态修复、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三重功能。

新品种、新产品开发应用,选择条件适合、具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建一个规模化水产良种场,引进优良品种,年繁殖鱼类良种5.0亿尾、培育优质大规格鱼种,拟投入600万元。经济效益分析:年产值500万元,按照建成后3年产出计算,总产值1500万元。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可解决30人就业,每年减少全县开展渔业生产而到外地购进鱼种的资金200万元。同时,降低外调鱼种风险,促进全县渔业健康发展。高效立体养殖模式的研究,拟投入200万元。按照实施后4年产出计算,每年提高1%计算,达61万元,总产值244万元。

(四)主体培育类。

创新优良品种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渔业合作组织、家庭渔场、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建设、电子商务营销及信息化管理,建设养殖设施化、生产高效化、环境生态化、管理信息化和营销现代化的平台。其中生产主体培育,拟投入400万元。拓展市场营销、扶持品牌打造、电子商务营销及信息化管理,拟投入600万元。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资源维护与养护,拟投入3500万元,休闲渔业投入600万元。合计5100万元。

养殖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到2020年养殖面积20000亩,养殖产量3100吨,年均增长2%;休闲渔业取得长足发展,水产品优质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到2020年全县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比重达50%以上,初级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 95 %以上,主要水产品“三品”认证率达 60 %以上,创立天台水产品品牌,渔民增收能力持续增强。家庭渔场及合作社从2015年的26家,到2020年,新培育发展家庭渔场 10家,渔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 3 家。培育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 3家,发展稻鱼共生轮作和鱼塘种稻等新型稻田养鱼,提高种稻养鱼效益 10 %。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发挥渔业对秀丽山川的灵秀作用。天台县农家乐成功经验就之一是“生态文明+共创共富”,以渔业为主体,建设一批特色村,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到2020年建成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个。

八、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转变观念,加强组织。建立天台县生态渔业发展领导小组,县水利水电局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推广站、渔政站等部门配合。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结合长效管理,把规范管理、实施生态规划作为“五治共治水”工程的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人员包干抓。出台发展生态渔业的扶持政策,组织制定发展生态渔业的相关规划。

制定制度,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水产品产地准出、风险监测和监管抽查、信息发布、检查联动和应急管理制度。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可追溯系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严格规范投入品使用和药残抽检,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案例,严防问题水产品流入市场。

(二)管理保障。

加强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管理。加快苗种的良种化、渔业生产的标准化步伐,采取选、育种与引种并举的方针加快推进苗种的良种化进程,到2020年,80%—90%实现良种化。渔业生产应按制定的生产标准执行,对尚未制定标准的可参照同类标准执行,不按标准生产的企业将限期进行调整、整顿,直至停产,按标准进行产品生产、上市前的检验检疫,符合标准获得上市许可证方可上市。支持生态渔业经营主体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建立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可追溯体系。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建立产地准出和可追溯制度,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打造品牌、拓展营销。保障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渔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提高覆盖面,申领无公害产品证书。制定渔业操作规程及养殖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开展无公害基地认定、无公害产品认证。加强对渔业产品产地质量抽检和市场监测,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以现代生态文明促进产业发展。现代生态渔业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的原则,围绕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利用渔区、流域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充分改造和利用生态景观,加强新型精品园中的产业景观开发,大力发展具有现代生态渔业产业要素的特色山塘水库、休闲垂钓、观光旅游、展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区,借助“放生节”、爬山旅游、摄影比赛等活动,拓展产业功能,保护传承和发展渔文化,提升休闲渔业文化内涵,促进生态渔业经济新增长点,形成综合发展的区域特征的现代态渔业产业。

加强生态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渔情信息采集网络,逐步推动信息采集实时动态化,推进数据和信息行业内整合共享,提高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生态渔业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养殖单位地理信息系统、水产养殖基础数据的在线填报与分析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病害运程诊断系统,建成一套“四位一体”的渔情实时动态和质量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实现水产品渔情及时反应、生产有记录、查询有途径、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不断提高生态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资金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业主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态渔业发展环境。由于各级财政对水产养殖业支持太小,占的资金比例过低。建议在养殖水域环境修复、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幅提高投资和补贴水平。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产业主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养殖设施,创新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营造良性的产业发展之路。

加强统筹,保障资金落实。当前,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本都是公共性和社会性的问题,如化解渔业三大安全问题和维护渔民权益,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发展等等,都需要强化国家的政策扶持,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充分开拓利用公益性资金,开展生态渔业项目。

(四)支撑保障。

加强科技支撑。深入实施以首席专家、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渔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快建设新型渔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工作机制,增强公益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渔民技术培训,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广大渔农民从业技能和素质。

加强科普。举办讲座、培训课等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善让大家充分了解具有天台县特色的生态渔业产业,强化现代生态文明中的渔业功能,扩大生态渔业产业知名度。

协调与宣传。建立健全推动现代生态渔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加强配合,调动整个流域的单位和企业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现代生态渔业快速发展。加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的衔接,统筹科技攻关项目安排。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形成高效协同机制。   

(五)用地保障。

以新型渔业主体,保证生态渔业的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和扶持渔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渔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渔业主体,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实力,提升组织化程度,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发挥新型主体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合理利用原有的土地、养殖设施等资源。

加强法治,稳定生态渔业。在水产养殖的行业准入、规范管理、水域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快法律法规的制修订,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加快推进现代渔业生态建设。严格禁止随意增加或者取缔生态渔业设施、用地。探索建立养殖业准入门槛,逐步扭转无序发展的状态,改变从业主体低、小、散、乱的现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养殖类型增加,制定相应规范和标准,分类加强监管。

完善经营体制,壮大生态渔业。完善以家庭渔场与合作社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合法合理流转,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通过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渔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

附件:1.天台县河道水域汇总表

2.天台县小(二)型以上水库面积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