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113310235765392606/2021-127150
  • 文件编号:天政办发〔2021〕41号
  • 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
  • 主题分类:县府办文件
  • 发布单位: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1-12-24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政策原文:
  • 政策解读:
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台县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30 08:50 来源: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天台县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各责任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天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天政办发〔2021〕41号.doc

天台县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2021—2025)

前  言

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是指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通过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凸显区域文化特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而设定的区域。设立和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是浙江省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推动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升华和转化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浙江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核心内容,以区域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与整体文化生态环境相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点,构建新型保护方式和特色文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行稳走远、融入当代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增添福祉。天台县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让千古名篇找到最恰当的承载、纪念、传播方式,既是历史呼唤,更是时代命题。建设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正是营造和保护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倡导和弘扬和合文化,引领时代新风尚的具体行动和措施。

根据《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意见》等政策,结合天台县实际,特编制《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概念阐述

“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习近平《之江新语》)

一、概念内涵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指和睦、和谐、和平的意思。“和”也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的事物。

合——包含有结合、融合、合作的意思。

和合——是一种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先贤在实践中孕育的智慧,和合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处世原则和交往理念。和合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和合”;二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即“社会和合”;三是指人的身心的自我和谐,即“自我和合”。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和合一以贯之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友和的家庭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建构及其社会治理。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精神是我国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讲求和合、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铸就了中国人理性宽容、和谐共存的格局。和合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及其创新发展,其影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它在根本上规范了当代中国人的思维和意识,使中国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历史渊源

《周易·系辞传下》有言: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认识论内涵是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是古代哲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认识论与宇宙观,表达了人容身于天地之中以达到体悟世界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庄子》中进一步发展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认识。

天台山儒、释、道三教睦居,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为象征的天台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贞观年间,寒山隐居天台寒岩 70 余年。他是一位亦儒亦释、亦俗亦仙的传奇人物,与国清寺拾得结成挚友。二人性情相投,行迹怪异,包容友善、豁达处世。寒山的诗融合了儒释道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传到美国以及西欧等地,掀起一股旷日持久的“寒山热”。不拘形迹,豪放洒脱的寒山子成为嬉皮士顶礼膜拜的精神领袖。自唐末始起,民间就将寒山、拾得尊为“和合二仙”,佛教奉其为“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清雍正帝勅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合之为“和合二圣”,天台民间建庙塑像祀之。其和善而博爱的美德,受到百姓的爱戴。寒山、拾得互为知己,情同手足,以及劝人向善、崇尚自然和合的传说,歌颂了忍让谦和、以和为贵的禅修思想,表达人们对于和合的向往。寒山拾得传说也孕育出内涵丰富的“和合文化”。天台山成为和合文化主要发祥地。“和合二仙”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屡屡出现民间的服饰、建筑构件、家具、摆件等。和合文化渗透于当地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各个方面。

2006 年,“寒山拾得传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节  规划性质与规划范围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为核心的专项规划,是指导台州市天台县建设和管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重要依据。天台县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及创建实施方案,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审核备案,由天台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和管理。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保护范围:天台县辖区内,包括3个街道(赤城街道、始丰街道、福溪街道)、7个镇(白鹤镇、石梁镇、街头镇、平桥镇、洪畴镇、坦头镇、三合镇)、5个乡(三州乡、龙溪乡、雷峰乡、南屏乡、泳溪乡)。21个社区,374个行政村。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中部,境域范围介于东经120°41'24″~121°15'46″、北纬28°57'02″~29°20'39″之间。东接三门县,南邻临海市,西枕磐安县,北连新昌县,东北接壤宁海县,西南毗邻仙居县。县境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31.66平方公里,距省城杭州市223公里。

第三节  规划期限与规划依据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基本期限为五年,即2021年至2025年。

二、规划主要依据

(一)法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

(二)行政法规与政策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7)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11)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2012)

《台州市“和合圣地”建设行动纲要》(2017)

《关于打造和合文化传播地、标志地建设和合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7)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8)

《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意见》(2020)

《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工作导则(试行)》(2020)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202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21)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文《阳明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研究、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2021)

第二章  人文生态概况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地理环境

浙江省台州市下辖县,位于浙江省中东部。天台的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低山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1%,河谷盆地平原和台地占19%。整个地势东北、西北、西南三面高,向东和东南倾斜,四面高山环绕,中间是河谷平原。

天台县境内有天台山脉与大雷山脉。天台山脉为浙江主要山脉之一,绵亘于天台、新昌、宁海、三门、奉化、宁波、象山、镇海等县市,入海构成舟山群岛。主峰华顶山柏树岩尖,海拔1110米。大雷山脉由大盘山南峰发脉,绵亘于磐安、仙居、天台、临海等市县。主峰大雷山,海拔1229.4米,为天台、临海、仙居三县(市)界山。

天台因境内的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晋孙绰《天台山赋》)。自古以来,天台山以“山水神秀,佛宗道源”而闻名于世。

二、历史沿革

天台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三国时吴大帝黄武至黄龙三年(222-231)始置县。此为天台建县之始。初属会稽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始丰县。南朝齐改始丰县为始平县,仍属临海郡。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永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吴李子通,分临海复置始丰县,属海州,不久属台州。八年又废始丰。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再置。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改名唐兴,属台州。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八月,改唐兴为天台,后唐同光初复名为始丰,后晋天福间改名台兴,均属台州。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台兴为天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天台属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天台仍属台州府。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台州专区(1994年9月改称台州市)。

第二节  建设基础

一、工作基础

天台县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旅游区、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优秀城市、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围棋之乡、中国乌药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和合文化传承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年,台州市提出了“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城市发展新定位。同年,中国民协授予台州市“中国和合文化之乡”、授予天台县“中国和合文化传承基地”称号。“天台山和合文化”被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首批“浙江文化印记”、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天台山和合文化被列入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材。天台县被列入浙江国际人文交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基地。作为和合文化传承发展的先进典型,天台县参加在青岛市举行的“和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学术活动,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

2017年起,台州市在天台县开展和合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试点,天台县出台《关于打造和合文化传播地、标志地,建设和合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天台县委办〔2017〕39号),紧紧围绕“现代化和合之城”建设,实施“和合圣地”打造工程、天台山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天台山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结合台州市“和合圣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和合文化与天台山文化联动发展繁荣,坚持和合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弘扬,坚持突出发挥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狠抓和合文化传承发展及各项重点工作项目的落实,按照“时时有和合、处处见和合、人人会和合”的要求,镌刻城市和合之美,彰显城乡文明和合之风,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天台县各乡镇(街道)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1673条,已经公布七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4项,其中以“和合文化”为内涵的项目,如寒山拾得传说、济公传说、一根藤制作技艺、天台山易筋经、摆看桌、囡节等,成为挖掘、研究、传承与传播和合文化的重要资源,天台县积极拓展和合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先后举办和合文化论坛、和合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坚持文旅融合,推出一大批和合文化精品项目。

2019年11月,在天台召开的浙江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表扬天台和合文化进村入户工作做得好。

2020年初在省人代会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和合文化被作为浙江文化标识之一,与王阳明文化、南孔文化一同列入省里的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省委宣传部将举办和合文化国际论坛列入2020年的工作要点。

天台县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三年工作计划共谋划重点项目19个,总投资约148.6亿元。其中天台山和合小镇建设项目、天台山景区改造提升工程、石梁唐诗云端小镇、天台始丰溪和合文化唐诗廊、天台寒山古道、张思村提升项目等6个重点项目入选浙江省诗路文化带重大标志性项目库。

《天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标杆县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精神,紧扣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天台“六个县域范例”的发展目标和“十个先行”的主要任务。

二、建设基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情况

天台人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名录15项,市级名录54项,县级名录144项。

2.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5人。

3.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9处。

4.现有文物单位情况: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单位42处。

(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文物古迹及旅游资源

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建。1973年,国务院拨款30万元,对国清寺全面修复,并同时从北京调运大量珍贵的佛像、法器到该寺。1984年重新复办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学院)。2006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佛教音乐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桐柏宫,是中国道教南宗的创立地。早在三国时,“吴主孙权于天台山之右,造桐柏观,命葛玄仙翁居之。”。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南朝陶弘景频繁往来桐柏和茅山,得到梁武帝的大力推崇。桐柏山上野生植物多达665种,药用植物超过495种,这些天然的食品、药品滋补养身,延年益寿。满足崇道炼养者的需求。道教文化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得人心。诸如劝人为善,保护环境,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养生健身等等内容,都同当代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容相吻合,具有积极意义。天台山易筋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天台山,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唐诗之路”目的地。我国最早的史志典籍,如《山海经》《逸周传》《淮南子》《黄帝内经·山经》《真诰》《史记》《汉书》等对天台山的山水风光和仙道传记都有记载。晋代孙绰(341-371)的《游天台山赋》:“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孙绰一赋名天下。天台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列为“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2015年被评为全国AAAAA级旅游区。

著名景点:石梁景点,距县城23公里,景区面积2.1平方公里,有天生石桥和穿梁而过的瀑布,大瀑布景区、琼台仙谷景区、赤城山景区、华顶国家森林公园、寒明岩景区、桃源景区、济公故居等。

红色文化,1927年至1936年,欢岙曾是中共天台县委活动中心驻地,欢岙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相继发生了“平粜斗争、赎当杀朱斗争、二五减租斗争”等,建立欢岙赤卫队,1930年被编为浙南红军第二独立团,参与了轰轰烈烈的桐柏暴动,开展游击战争,在天台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特色乡村旅游,幸福后岸、古道南屏、山水安科、果香湖井、隐逸九遮、文化皇都、现代沸头、古韵张思、和谐茅垟等乡村,各具特色。

A级景区(村庄),211个。

第三节  文化特征与主要价值

一、文化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的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五千年文明在不断赓续发展演进过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格。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元素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设与发展理念,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是我们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与生命智慧。和合文化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力量支撑。弘扬和利用好天台和合文化的独特资源和人文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传承弘扬中华和合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代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天台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和合文化,是当代天台发展的文化沃土和突出优势,对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主要价值

“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习近平《之江新语》)。天台是“和合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目的地。

传承弘扬发展和合文化,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运用和合理念,打造“和合圣地”,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崇文重教、睦亲友邻等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人民群众人文素养,建设向上向善的文明社会;有利于打造唐诗之路文化高地,丰富浙江诗路建设内涵;有利于发挥天台信俗文化独特作用;有利于擦亮和合文化品牌金名片,发展和合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引擎作用,助推天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有利于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文化引领与文旅融合的作用,促进人文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诗路文化带是全省大花园的标志性工程和十大名山公园的重要内容,是浙江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两个高水平”建设的点睛之笔。天台山正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和精华所在。一脉天台山与水,半部中国全唐诗。《全唐诗》收录了写于浙东或有关浙东的诗作1500多首,其中涉及天台的有1300多首。天台县在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深入挖掘天台山历史文化内涵,精心设计文化载体,高水平建设可看、可听、可学、可体验的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打造山水与诗情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历史与当代相互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八八战略”为统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助推文化浙江、“四大建设”行动和诗路文化建设。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目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核心内容,以区域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为主要方向,构建新型保护方式和特色文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营造和保护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倡导和弘扬和合文化,引领时代新风尚,打造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天台样本”和示范地。

第二节  保护原则

(一)坚持价值导向。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精神是我国人文精神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坚持和合共进。讲求和合、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铸就了中国人理性宽容、和谐共存的格局。结合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和合文化的基本精神跟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相一致。顺应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激活和合文化基因,以和合文化教化人心,彰显民族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以和为贵、公平正义、爱乡思家、和合团圆、互敬互让的价值理念,把和合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及其创新发展,融入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善”治,发挥和合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积极的作用,推动乡村乡风文明。

(三)坚持融合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浙江省重点建设工程,按照“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要求,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强分类保护,促进合理利用。走好“文旅带富”路,实现共同富裕。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有机统一,促进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成果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以人为本”,提升福祉,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明确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创造者、传承者、创新者和享有者,注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满意度。

(五)坚持开放包容。和合文化最早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从天台走向国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文化早已根植进中华民族的文明脉络中,成为了新中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精神态度。立足于和合文化,利用优秀的传统与丰富的实践,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和而不同为内涵,以和谐、融合为基本理念,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保护格局与保护内容

一、保护格局

实施“两地一区”文化地标计划:打造和合文化传播地、和合文化标志地,建设和合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一)核心保护区

(一山一寺一宫):

天台山: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天台山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又被列为“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风景区总面积达187.1平方公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将《游天台山日记》列于《徐霞客游记》篇首。有汉末高道葛玄植茶的茶圃,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万年寺和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晋孙绰有《游天台山赋》。如唐许浑、刘禹锡,宋陆游、洪适、元杨维桢、曹文晦,明徐霞客、王思任,清潘耒、齐周华等,留下弥足珍贵的诗词曲赋和山水游记,成为诗路文化建设的丰厚资源。

国清寺:隋代古刹。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在此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佛教天台宗。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2006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柏宫:中国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始建设于三国,鼎盛时期为唐代和宋代。南北朝刘义庆撰的《幽明录》记载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仙的故事,流传极其广泛,几乎遍及整个中国。道教文化,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得人心。诸如劝人为善,保护环境,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养生健身等等内容,都同当代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容相吻合,具有积极意义。

(二)重点保护区

(二镇一村;一街道一乡)

二镇:

白鹤镇:该镇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拥有龙穿峡、桃源春晓、万年寺、万马渡等知名景点,刘阮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皇都南拳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左溪花鼓、大渔船、莲子行等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鹤镇先后荣获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荣获“浙江省文化强镇”荣誉称号。

街头镇,位于天台县西部,,西接磐安县方前镇,里石门水库北干渠贯穿境内。境内有寒山湖、九遮山、寒明岩等著名旅游风景区,有以寒山文化、范增文化、胡公文化为代表人文资源;是浙江省较为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出土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东海文化明珠”乡镇。该镇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寒山拾得传说,市级代表性项目舞马、道情、范增庙会、街头元宵迎会、天台铃医文化、浙酋面干制作技艺、箍桶技艺、本山漆制作技艺等,县级代表性项目方山庙会、铜钱棍、陈州菜刀制作技艺等。

一村:

平桥镇张思村,由张思、高地两个自然而然村组成,地处天台县西部,坐落始丰溪北岸,古时属积石乡三十一都。元末,天台务园陈氏族人迁入张思墩头。随着陈氏族人人丁兴旺。数百年来,张思村秉承了耕读之风,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村中保存了清代古建筑14幢,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态展示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20多项。 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被住建部、财政部列入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获浙江省第四批民俗文化村称号。

一街道:

赤城街道:是天台县的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83.75平方公里,辖区内拥有国清寺、赤城山、桐柏宫、琼台仙谷、天台山大瀑布等名胜景区;拥有和合街、塔后民宿、五星级酒店等服务业,目前正在打造赭溪历史文化街区。该街道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济公传说、天台山易筋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漆造像技艺、玻璃雕刻技艺、打油奏、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一根藤制作技艺等,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台抬阁、廊汤头膏药、糯米蛋糕制作技艺、银饰錾刻技艺、天台山红曲酒传统酿造技艺、打十番等,2018年,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一乡:

南屏乡:曾是南山区中心,拥有万丘梯田,千年古树群、清代四合院、民国时洋房和老街,誉为“最后原生态古村落”。该乡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根藤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项目佛像泥塑技艺、蕃薯粉面制作技艺、 县级代表性项目紫阳掌等。

(三)一般保护区

始丰街道:是天台县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天台新城委、西工业园区所在地,始丰湖公园成为天台县的一张新名片,该街道入选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拥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山竹编,以及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饼糖制作技艺等。

龙溪乡:龙溪幽谷是以谷、水、潭、山、石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钟情天台山林的诗僧隐姓埋名,出没在寒岩明岩一带,指山为姓氏,自称寒山子,与国清寺诗僧拾得交友,间影响很大,寒山拾得被奉为“合事二仙”,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水十八锣等。

福溪街道:位于天台县城区南面,北与赤城街道一水相隔,南与临海市交界,该街道水南村的许氏宗祠群规模宏大,保存较完好。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村的水南许氏祭祖、水南豆腐制作技艺、豆面制作技艺、蔡孟白药酒制作技艺等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三合镇:南与临海市河头镇相连,南北均以高山围绕,形成水往西流的天台特色地貌。为天台县工业重镇之一。2006年荣获中国(天台)胶带工业城称号,灵溪奚家拳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状元游街、亭头词调、朗树花鼓等列为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合油泡制作技艺、垂面制作技艺、长狮子等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灵溪村列入台州市传统节日保护基地。该镇灵凤村列入浙江省第七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2021年,评“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石梁镇:天台县北部山区,东靠宁海县,境内遍布名胜古迹,有石梁飞瀑、铜壶滴漏水珠帘、华顶归云,有黄经洞、华顶寺、方广寺、高明寺、有王羲之墨池、李白读书堂。拥有木材、毛竹、茶叶、花岗岩、药材、高山蔬菜等资源,是一个集农、贸、游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旅游镇。2020年入选浙江省2020年度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该镇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台山云雾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笋传统加工技艺等。

平桥镇:是浙江省首批省级中心镇,是全国四大工业过滤布集散地之一,素有“中国过滤布之乡”、“产业用布之府”的美称。该镇有张思古村、平镇老街、陆蠡故居、开岩、天下第十七水等古迹景点,2020年,平桥镇入选镇第四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的创建名单。该镇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台山易筋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台苎布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台红曲酒传统酿造技艺、棕榈丝加工技艺、舞马,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庞泮传说、木杆秤制作技艺、平桥民间棋艺等。

洪畴镇:东与三门县毗邻,南与临海市接壤,是橡胶产品集散地,先后开发了东工业区、西工业区、第三工业园区,获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坦头镇:是天台东部的工业重镇、外贸强镇,早在明清时代就开始生产念佛珠,木珠业在当地悄然兴起,被誉为“木珠之乡”。坦头镇生产的木珠工艺品以出口为主,产品种类有一千多个品种。坦头木珠工艺、天台词调、牌门车灯等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经办起浙江木珠博物馆。

三州乡:位于天台县县域西北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镇,因地处台州、金华(婺州)、绍兴(越州)三市交界而得名茶叶是三州乡的支柱产业,有茶园12000亩。名胜古迹有鞍顶山、三州潭、钟鼓楼、天龙寺等,该乡拥有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州吹打、天台坐唱等。

雷峰乡:位于天台县西南部山区,该乡按照“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兴绿色产业、强一方经济”的总体思路,形成了以茶叶、水果为支柱产业的六大农业绿色示范区。该乡拥有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囡节等,2018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泳溪乡:东与宁海县桑洲镇、岔路镇接壤,是徐霞客入天台首游之地,拥有宁海县通往天台山的古道,该乡的香米、香鱼成为当地的特产品牌,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泳溪廿八市、择子豆腐制作技艺、活张死方习俗等。

二、保护内容

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目的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相关性文化的保护,保证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和完整性,可以促使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完整、可解读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保护对象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及传承群体,这是保护的重点对象。还有被列入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以及相关联的传统文化行为和活动、道德观念及价值理念。

(二)与和合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载体,包括保护区内所依存的相关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民间活动文化场所(空间)及其他物质载体。

(三)天台县域内人文生态环境是和合文化孕育与发生,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包括保护区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以及相关的文化空间。

第四节  建设目标与分项指标

一、建设目标

天台县大力实施文旅兴县,以和合文化列入浙江文化标志为重大契机,以创建中华和合文化圣地为总目标,以创建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重要实践,坚持“保护优先、特色发展、文旅融合、提升福祉”,实施“两地一区”文化地标计划,打造和合文化传播地、和合文化标志地,建设和合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融合发展,为天台高水平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诗画浙江引领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加快新时代名县美城建设、融入现代化湾区建设、推进全域大花园建设和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源动力。打造“和合圣地”天台之治样本,推进社会治理示范地建设。

二、分项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考核

数量

指标

数量

具体内容

指标要求

保护基础与发展平台

保护基础建设

文化基因

解码工程

/


实施《关于创建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施意见》,大力倡导和彰显“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挖掘天台山文化的人文资源。

为创建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目标和工作路径。

清单制定

3个

3

制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制定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清单;制定传承人清单。

制订清单,落实措施,分类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数据库

1个


提升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打造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创造条件与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融合。

信息完备,方便检索,开放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评估

2次

2

加强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管理与指导,开展县级及以上项目及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

建设周期内每年开展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各1次。

传承设施

/

20个

全面梳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传习所、传习点等,统一命名挂牌。制定完善管理办法,定期检查考核。

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活动丰富常态运营,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

1个

2

完善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拓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计划再新建活态传承展示场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销售点。

面积达标,展品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微展示馆

1个

5

对全县各乡镇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馆进行考评,统一命名挂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主题鲜明,体现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点)

3个

10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点)申报工作,制定管理办法,统一命名挂牌。

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点,融入全域旅游。

发展平台建设

传统工艺工作站

(基地)

1个

2

在天台山佛教城和天台山明丰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各建立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基地)。

创作、展示、交流、销售平台和实施技能培训。

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1班次/年

2

举办传承人群普法宣传与专题培训各1次。

邀请专家学者讲座。

传统工艺专业

1个

1

联合教育部门在天台职业中专学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方向)课程

职业学校开设1个及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及衍生品开发设计竞赛

1次

2

每年举办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大赛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比赛。

每年组织开展1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大赛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比赛。

全域性传统工艺大赛

1次

1

举办1次全县传统工艺大赛

开展1次全域性传统工艺大赛。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及衍生品系列产品

/

5个系列、20个产品

开发天台红曲酒、一根藤、天台山云雾茶等衍生品系列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及衍生品系列不少于5种、20个。

传承人与设计师联合创作机制

/

2

建立(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天台红曲酒、天台黄精等)传承人与设计师联合创作机制。

签订联合创作协议不少于2个。

文创骨干企业

2家

3

制定认定办法,重点考核项目特色、企业规模及产值。

文旅局联合相关部门认定3家。

展览、展示、展演、

展销活动

4次

8

每年组织参加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4次以上。

每年参加设区市级及以上相关活动4次以上。

网络销售平台

1个

1

(天台红曲酒、天台山云雾茶)网络销售平台。

建立1个及以上综合性销售平台。

风貌提升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广场

1个

2

和合街广场、白鹤镇风情主题广场。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广场2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或社区公园

5个

5

九九回归林、和合公园、白鹤镇文化公园、始丰湖公园等。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4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雕塑

若干

3

桃源双女、济公、刘阮遇仙、和合二仙等文化小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雕塑或小品6个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景观街道

1条

1

和合文化街区。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建设景观街区,凸显城市特色。

创新性与特色化发展

文旅融合与特色发展

游客服务中心

1家

3

天台山游客服务中心。

参照相关标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1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小镇

1个

3

省级特色小镇和合小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村张思村、灵溪村。

参见建设标准或指导意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特色明显的A级景区村(镇、城)的覆盖率

40%

50%

张思村、后岸村(5A级)、灵溪村(4A级)、(4A级)、塔后村(4A级);皇都村、石梁镇、街头镇、寒岩村、上杨村、道士岩村等。

其中4A级景区城(镇)不少于3个、3A级景区村不少于6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

2个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平桥易筋经风情小镇、济公故居、天台山佛教城。民俗文化旅游村:张思村、灵溪村、山头郑村。

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级特色小镇或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精品旅游线

2条

6

提升和合文化园、天台山佛教城、济公故居旅游线,新增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即“天台山易筋经”旅游线和“天台山云雾茶文化风景”旅游线。

打造特色鲜明,景色优美,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旅游线5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民宿

2家

10

制定评审办法,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民宿。

参照相关标准建设10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酒店

1家

2

制定评审办法,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酒店。

参照相关标准建设2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特色街区

1条

1

和合街

长度在150米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店铺不少于50%、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不少于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培育

2个

4

济公传说、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刘阮传说、天台山易筋经、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一根藤制作技艺、天台红曲酒、天台山云雾茶、天台乌药、天台黄精十大品牌

开展活动,培育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市、超市夜市

1个

1

金盘路天台小吃集市(夜市)、和合街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市集市。

满足游客文化消费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夜间演艺活动

1个

1

指向艺术学校歌舞剧《天台遇仙记》

固定场所和常态演出。

夜游线路

1条

1

和合街夜游

研发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夜景旅游路线。

推进文教有序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

达到50%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乡土教材(济公传说、刘阮传说、寒山拾得传说、天台剪纸、皇都南拳、灵溪奚家拳、天台山易筋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中小学不少于30%的,开设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1个

5

依托现有5A、4A级景区和乡村文化礼堂有序建设。

参照《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实施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线路

2条

3条

依托天台山云雾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葛玄茶圃、建设天台山云雾茶研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线路;利用天台山桐柏宫易筋经传承基地,开设天台山易筋经研学线路;利用寒山拾得传说,开设和合文化研学线路。

开设不少于3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研学课程。

保障机制建设内容

组织机构建设

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

1个

1

文化和旅游、发改、教育、财政、经信、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席会议机制。

县政府领导牵头

专职管理机构

1个

1

建立县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创建江南水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专班和办公室

配备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落实保护区建设任务。

科学研究建设

建设研讨会

1次/2年

2

每2年一次专题研究会议。

每2年召开一次建设研讨会。

建设发展报告

1次/年

3

每年一次

每年发布一次建设发展报告。

机制措施建设

总体规划

1个

1

制定《天台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定位准确,目标清晰,科学合理、可操作,与其他专项规划、专门规划相衔接。



纳入创建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生态区建设管理办法

1部

1

制定《关于创建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施方案》

创建地人民政府制定出台。

专家咨询委员会

1个

1

建立天台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知识产权、传承人、社区(村民)代表等共同组成。

纳入地方政府财政

预算

/


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创建专项资金

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人才队伍

/


打造研究、管理、运营、传播、志愿者队伍等。

依托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志愿者队伍。

考核评估

/


纳入相关考核评估体系

每2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

第四章  主要任务(重点工程)

一、和合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精神,积极开展和合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全面挖掘研究和合文化内涵,推进成果转化与运用。

(一)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开展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要求,对天台境内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梳理相关文化元素,做细元素名称、基本类型、基本类型代码、位置区域、产生年代、载体形式、实体规模、流播方式等信息的整理工作,做好文化元素知名度、唯一性、有利性等方面的评估工作,做全文化元素文字资料、调查记录、图片资料、视(音)频资料、实物材料等信息的建档录入工作。

(二)提炼和合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的提炼首先要追溯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古籍记载、考古发现、文物等为依据,按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规范要素,从中筛选出最为关键“知识(技术)点”实现解码。

(三)积极运用解码成果。正确认知和合文化基因的价值和质量,对不同的文化基因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命力差异进行筛选,开展保护性开发和融合性传承。梳理制定和合文化元素解码清单,对能彰显和合文化元素进行解码,勾勒出和合文化传承的基本脉络。完善天台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名人研究、历史文献整理,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

专栏1:重点工作

1.加强研究,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天台和合文化重大标识。

2.重点解码天台山和合文化、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教南宗祖庭桐柏宫、东唐诗之路目的地、济公传说、刘阮传说、寒山拾得传说、天台方言、干漆夹苎技艺、一根藤制作技艺、天台红曲酒传统酿造技艺、天台山云雾茶、天台山易筋经、天台中医药、欢岙瓦窑革命根据地、天台三推九明堂古民居、天台特色饮食、顾欢读书堂、天台乡土演艺、里石门水库大坝 等20项工程。

3.完成一表、一文、一谱、一库。

4.深入挖掘提炼,推出和合文化IP。

5.联合有关研究机构、文创企业开展文化基因产品研发运用。

二、“和合圣地”打造工程

传承发展天台山文化,有利于运用和合理念,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打造“和合圣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充分认识和发挥天台山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利用好天台和合文化这一品牌,弘扬合文化的当代价值,推进和合文化传承发展。实施“两地一区”文化地标计划,“两地一区”即打造和合文化传播地、标志地,建设和合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一)和合文化价值引领。定期发布“和合指数”,推动天台成为社会治理的示范地。运用“和合指数”测评,广泛开展和合创建活动,提升和合城市形象;开展和合家风建设,把和合文化融入到当前好家风建设活动中,利用优秀的家训家教,建设文明和谐家庭;深化“最美天台文化人”主题活动,推出一批文化生态传承保护“草根英雄”,传播社会正能量,建立完善道德典型关心关爱机制,提升道德典型等先进人物的影响力、公信力,引领形成社会新风尚。

(二)打造和合圣地地标。加快和合小镇建设,以和合文化为内涵,打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核心突出的集旅游、度假、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和合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世界和合文化交流传播基地、中华养生文化体验修炼基地、和合文化公园、和合文化广场、和合文化走廊(天台山路、寒山路、玉龙路等道路)、和合圣地大型雕塑、寒山文化园、始丰溪二廊一带、赭溪文化风情街等一批和合文化重大物化项目,突出文化创意形象,形成经典视觉标示。

(三)和合文化理论研究。举办中华和合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以“一带一路”建设、治国理政、民族精神、诗路建设等为主题,深入研究和合文化核心思想与当代价值。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社科院、文化研究机构合作,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和合文化研究丛书。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究高地,构建和合文化传承保护理论体系,重视成果转化利用。

专栏2:重点工作

1.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和合文化研究丛书。

2.天台山民俗博物馆建成。启动和合文化专题博物馆、和合人间文化园二期工程,建成一批和合书院、和合书吧;建成始丰湖公园和合广场和寒山文化园,推进实施始丰溪百里和合唐诗廊、寒山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寒岩洞得到初步修复;天台山路、寒山路、玉龙路等城区主道路打造三条“和合走廊”。    

3.建设和合文化公园1个、和合文化广场1个、和合圣地大型雕塑1座、始丰溪二廊一带、赭溪文化风情街各1 条,提升和合城市形象。

4.争取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2个,省级民俗文化村2个。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升工程

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升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不断健全,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得到落实,规范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传承环境不断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传承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加强保护评估和规范管理,提升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建档工作水平。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与传承人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标准,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传承发展活力。

(二)项目申报认定管理工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力争有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项目持续增量。全面实施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估。

(三)传承人认定和申报工作。抓好传承人培育和队伍建设,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和传承条件。力争有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项目持续增量。组织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全面实施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专栏3:重点工作

1.争取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争取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争取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

2.争取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名;争取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争取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名。认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名。

3.制订和实施《天台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估实施细则》和《天台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实施细则》,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全覆盖。

4.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年培训60名。

四、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智慧、弘扬精神、传播价值,不断激发与增强和合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树立和合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天台经济社会新发展。

(一)落实文化产业“1124”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办好“中华济公文化节”,推进“天台艺术村”“悟真养生谷”“始丰湖城市文化公园”“赭溪文化风情街”四个重点项目形成的“1124”工程,宣传传播传承保护和合文化和天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抓好“文化融”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建成拾得坊、和合文化创意中心等,推出和合文化主题文创产品。举办民间工艺文创精品展销活动;组织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设计创作大赛。推出一批和合文化办公用品、和合宴、和合客房、和合香礼、和合服饰、和合餐厅等投放市场,组织和合文化书籍进旅游酒店。建成非遗研学营地,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旅游线路;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实践基地。扶持以天台非遗体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有特色、中高端、全方位、综合性文化体验平台。加快实施旅游文化演艺工程,争取引进大型演艺公司进驻天台,开发旅游演艺。

(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文化发展。利用和合文化、诗路文化等人文资源和美丽山水自然资源,建设天台山影视外景拍摄基地,打造中国影视名人村、特色影视小镇。加强与有影响力的影视公司合作,出台影视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创造生产出多部和合文化为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影视作品。

专栏4:重点工作

1.开辟5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精品旅游线路;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打造一批有特色、中高端、全方位、综合性文化体验平台。

2.每两年举办1次创意设计大赛。

3.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市,网上销售平台;培育夜游经济。

4.改建并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工坊5座。重点打造始丰溪沿岸文化景观,建设百里唐诗廊、和合文化生态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休憩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5.力争创作生产1—2部和合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影视作品。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工程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创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IP的跨界合作。推动传统工艺振兴,赋能乡村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一)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孵化区、文化创意街区、文化消费市场、文化艺术村的建设扶持力度,鼓励老厂房“退二进三”改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工坊。打造始丰溪沿岸文化景观,建设百里唐诗廊、生态廊、休憩带。鼓励发展传统手工技艺、健康养生、创意农业等产业和展示展览交流活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业的服务体制机制,为文化创客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二)培育传统工艺振兴品牌。评审公布天台县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加强传统工艺特色小镇培育,支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发挥老字号品牌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传统工艺振兴品牌;设立天台县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举办天台县传统工艺大赛、天台县非遗文创与衍生品研发设计大赛、天台工匠评选等活动,展示传统工艺振兴成果,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传统工艺创意人才。

(三)促进传统节日振兴。开展天台非遗展演、开设地方电视节目保护方言文化。加强济公传说、寒山拾得传说、刘阮传说等民间故事挖掘、整理、传播。鼓励举办传统庙会、抬阁巡游等特色民俗活动,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推进天台山易筋经传承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立夏、冬至等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实施天台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企业)、进景区、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和合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乡土教材。

(四)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加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名人故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修缮张文郁故居、花楼建筑群、张世杰宗祠等一批名城重点保护项目;开发中山路、赭溪街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恢复一批古城门、古码头等名城标志性建筑。加强老县城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增添古城历史厚重韵味,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古村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整修恢复传统风格,增添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推进一批文化艺术村建设,推进中国美协天台山写生基地建设,打造艺术家心灵家园和创作基地。实施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办好“天天大舞台”等乡村文化活动载体。

专栏5:重点工作

1.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近社区(企业)、进景区和农村文化礼堂活动50场。

2.培育传统工艺振兴品牌。以国遗项目天台干漆夹苎技艺为重点,设立天台县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评审公布天台县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个。发挥老字号作用,评审公布传统工艺振兴品牌10个。举办天台县传统工艺设计研发大赛;举办展示传统工艺振兴成果,评审公布“天台工匠”20人。

3.加强特色小镇培育,评审公布天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民俗文化村)10个。

4.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金满坑涂鸦村、张家桐写生村、下往动漫村、峇溪里艺术村等一批文化艺术村建设,推进中国美协天台山写生基地建设。

5.办好“天天大舞台”等乡村文化品牌活动,全县每年演出不少50场。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教育传播工程

探索和合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大领域的和合文化传播新格局。

(一)实施和合文化设施载体建设计划。建设完善和合文化展示馆、和合人间博物馆、天台山民俗馆、和合家风家训馆等特色展示馆群。争取再建10家以上民办博物馆、10家以上和合文化专题图书馆,扩大和合文化展示宣传教育传播,成为弘扬和合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九九回归林公园,打造一条和合路、提升一座和合论坛、突出一个和合主题,寓教于景、寓教于游,建设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和合文化公园。建设和合文化主题雕塑群。认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民宿和特色酒店。

(二)实施和合文化新媒体传播计划。加大与国内著名新媒体宣传合作,同时有计划地在县内主要的新媒体开展文化宣传。在天台景区利用先进新媒体技术传播和合文化。借助天台山文化专题图书馆建设、天台山文化网站的搭建,促进和合文化及天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切实加强和合文化宣传交流。

(三)实施和合文化全民普及活动计划。利用领导干部人文大讲堂、农村文化礼堂、和合文化大讲堂等各种载体,全面推进和合文化宣传教育进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结合天台山文化读书节、“书香满赤城”全民读书月活动,加强和合文化知识宣传传承普及与提升教育。以编写幼儿、小学、中学乡土教材为重点,开展与台州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以和合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和合文化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

(四)实施对外文化交流互鉴计划。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活动,弘扬传播和合文化与和合精神。鼓励利用济公文化在港澳台、东南亚的影响,寒山子文化在美日欧洲的影响,天台宗和茶文化在韩日的影响,吸引国际友人“走进来”,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推进和合文化“走出去”,讲好天台和合二仙故事、济公故事、刘阮遇仙故事、天台养生故事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好文化使者、文明使者,走向国际舞台,彰显天台诗性山水神韵与和合文化魅力,讲好天台故事。

专栏6:重点工作

1.加强与国内著名新媒体宣传合作,打造和合文化宣传推广品牌节目。设立和合文化网站,促进和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打造和合文化宣传窗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数据库,并接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

2.建设完善和合文化展示馆群,再建10家以上民办和合文化主题博物馆。建成一批和合书院、和合书吧。建设和合文化公园及主题雕塑群。认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民宿和特色酒店。

3.推进和合文化宣传教育进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全年不少于100场次。举办和合文化读书节、“书香满赤城”全民读书月活动。

4.研究编辑幼儿、小学、中学各个层级的和合文化乡土教材。与台州学院合作开设和合文化课,全年授课不少于100课时。

5.推进和合文化“走出去”,吸引国际友人“走进来”,举办文化交流品牌活动。讲好天台和合故事。每年举办天台县少年和合文化故事比赛,5年内组织300到500名学生参加。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机构保障

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1号令)和《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意见》(浙文旅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4号)精神,建立由人民政府领导任组长,由文化和旅游、发改、财政、建设、教育、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参加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落实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任务。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旅体局。

第二节  政策措施保障

科学编制《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将创建工作纳入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天台县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制度;完善建设责任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建立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工作清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清单、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清单等。

第三节  人才队伍保障

建立一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知识产权、传承人、社区(村民)代表等共同组成咨询委员会,为创建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实施“百名文化人才引进工程”,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形成人才名家集聚效应。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结合自身工作,关心文化发展,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机关干部每年当一天导游活动,共同营造加快文化发展传承,建设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良好工作环境。

第四节  资金经费保障

加大文化发展资金保障力度,建立县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资金预算。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其中和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专项建设经费1000万元、农村文化礼堂创建及运行经费800万元、影视文化产业700万元、文体产业专项资金500万元,发展资金依据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按实拨付。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建立文化发展基金会,支持重点项目。宣传文化、财政、发改等部门加强统筹和协调,积极策划和包装文化项目,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发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