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曾经红火一时的乡村学校逐渐失去了生机,依然美丽的校园,却跌入了人去楼空的尴尬境地。
扶贫必扶智。县委书记杨玲玲到任后,直面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短板。她提出,要着眼城乡一体,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全力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用公平优质的教育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县以“乡村名校”为载体,探索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部分面临撤销合并的乡村学校重焕生机活力,那琅琅书声成了乡村振兴最动听的音符。
背着行囊的大手,牵着一双双小手,把背影留给了孤寂的大山。和众多乡村学校一样,海拔800米高的石梁学校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生源荒”,学生一年比一年少,眼看就到了要关门的地步。
奇迹总是在逆境中出现。摇摆在关与不关边缘的石梁学校,终于在生源的回归中站稳了脚跟。10月19日,记者来到石梁学校,与前一年大相径庭的是,当时空落落的教室,如今已吸引了138名学生。
更让人惊讶的是,正在改造的学校大门,建筑效果图上分明有着“清华门”的元素。学校以这样的特殊方式告诉当地群众,山区孩子的人生路,起跑线不再落于人后,铺开的是一条希望大道。
优质师资进乡村
八年级教室里,语文老师杨淑娉正在授课。她所站的讲台,正是全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最前沿。
建设“乡村名校”,县教育局采取了名师效应这一举措。杨淑娉不仅是县重点中学——赤城中学副校长,还是全县初中唯一的浙江省特级教师。她来到乡村支教,风向标的意义显而易见。
今年,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石梁学校组建了全县首个城乡教育共同体,该校与城里的赤城中学、实验小学“结盟”。杨淑娉来了,她还带着赤城中学初一年级8位骨干教师一道而来。
这样的优秀团队组合,就是放在城里,家长们也是挤破头的。石梁学校校长褚天龙欣喜地说:“师资力量不输城里学校,我的底气就足了。”
此前有一个阶段,石梁学校渐趋衰落,教师一人多职,音乐老师还兼着英语课;学生从最多时的五六百名,减少到只有两位数,最多的一班只有18人,能出去的基本上都出去了。
“学校同体、教师同心、课堂同步、学生同行”的教育共同体运行模式,燃起了当地群众对学校的信心。今年暑假,原本选择外出就读的家长,纷纷到学校考察,了解情况后把孩子留了下来。
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领头雁——杨淑娉她心里很清楚:“老师不发展,学生不认可;学生不发展,社会不认可。”
今年,学校对原有师训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一师一课改、一师一优课、一师一课程、一师一研究、一周一沙龙、一年一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师资提升任务实施了,家庭对话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混龄式学习、导师制等课改方式启动了……
“乡村名校”建设,一方面是内生动力的激发,另一方面是外部压力的推动。今年3月至今,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倪海燕每周都要到石梁学校现场办公,定项目、督进度,甚至连教师的仪容仪表都在督促之列。这破天荒的力度,使得“乡村名校”深入人心。
从力量雄厚的师资中,从领导的重视程度中,群众看到了希望。也难怪褚天龙一说到数字就开心:“今年我们小学一年级和初一的入学新生,比去年增了4倍多。”
优异服务创品牌
晚上7点多,清冷夜色下的石梁镇区街巷空人,灯火通明的石梁学校如同夜空中夺目的星辰。10多位教师有序指导着117名住校生,暖暖的家的味道在弥漫,在升腾。
与其他学校不同,入住石梁学校不用带被铺,拎个书包即可。赶在就寝铃声响起前,记者走进学生宿舍,发现房间内铺有地板,被子叠成豆腐块,脸盆、鞋子整齐地摆放在柜子上。
变化起自指导老师陈蓓蓓的一次进城。那次她带学生进城,但别人一眼就看出了“土味”,这让她很受伤。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从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引导学生,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方式,决心让石梁出来的乡村孩子与城里一个样,促进他们自信、自尊、从容地成长。
陈蓓蓓说,这些孩子放家里也不一定看得好,但现在,他们课余也在我们视线内。在石梁学校,留守学生的比例很高,他们远离父母,老师当好“爱心妈妈”,既温暖他们,又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改变就在日常,乡村孩子面貌一新。四年级学生小涛此前没人指导他日常洗漱,这学期从邻县转回石梁学校就读。国庆期间,她妈妈给老师打来电话:“我儿子一到家就问我要牙膏牙刷,衣服也自己每天洗。真是太好了。”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多数留守学生少有过生日的喜悦。学校定期举办集体生日会,营造了浓浓的家的氛围。一些父母无法与孩子交流感情,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书信往来,亲子关系更亲密了。
情感化服务,直抵外出打工的父母之心。今年8月,有2个已将子女迁到城区读书的家长,又重新将孩子转回了石梁学校。
考虑到镇里有许多家长在县城务工,石梁镇党委政府专门开通了进城免费接送车,每周一定时定点进城接,每周五定时定点送,家长直呼“比在城里读还省心”。
“除了让孩子有家庭家园的温暖,还要让孩子有家乡家园的情怀和成长成家的志向。”石梁学校提出以“家文化”为精神引领,依托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一独特的先天优势,构建起了“小玩家”“小当家”“小行家”等三大课程群。
优美环境润人心
还是原来的石梁学校,同样是三层的教学楼,经过美丽城镇立面改造后,透出的是浓郁的中式庭院风格。那绿植、草坪、景观小品,错落有致,宛若袖珍公园。位处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的石梁学校,小处不大意,精心打磨,力求精致完美。
踱进学生厕所,及眼处无死角,也闻不到异味。墙壁上点缀有学生的画作,张贴有吟诵石梁等的古诗。细节处的匠心,散发着文化气息,传递出了健康文明新风尚。
擦亮乡村校园环境这张门面,是教育部门吸引孩子就近入学、重振乡村教育的一大抓手。作为全省“穷县办大教育,办均衡教育”的典型,我县在教育上舍得花钱,石梁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文化工程改造因而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第一期项目已基本改造完成,二期、三期也已紧锣密鼓展开。
乡村学校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在石梁学校的东侧,科技馆即将完工。从结构规划上看,人工智能、航模、3D打印、可穿戴技术等新鲜事物近在咫尺,学校也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不能让城乡的距离,阻隔了学生的视野。”县教育局局长许希利有一个愿望,就是要让每一个乡村学生都能够在家门口上名校,通过共享城区的优质资源,既“接地气”留得住乡愁,又具“洋气”见得了世面。这样的理念,让全县乡村小规模学校赢得了足够的关注。
而这也让杨淑娉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她说,乡村学生不只享受基本教育,不只拥有一些多媒体设备,他们应该拥有更有特色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理念,这样他们才能不断积贮能量打破成长道路上的座座“大山”。
现在,石梁学校与当地驻军共建了少年军校,并利用校园周边的土地,建成了全县劳动实践基地。
“优质均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人得到最好的发展”。借力“乡村名校”策略,摆脱困境的石梁学校开始渐入佳境。
本报和合采访组
通讯员 张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