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10230026837575/2015-109645
发布机构: 街头镇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15-03-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街头镇加强“三改一拆”拆后利用助推旅游发展
时间:2016-01-08 10:41 来源:街头镇 浏览次数:

街头镇加强“三改一拆”拆后利用助推旅游发展

近年来,街头镇全力推进“三改一拆”工作重点出成绩,难点有招数,敏感点保稳定。2013年共拆除违法建筑310处,拆除违法占地面积15.1万平米,违法建筑面积18.2万平米。今年1-8月共拆除违建92处,拆除违法建筑面积8.78万平米,完成全年任务数130%。在大力拆除违法建筑的同时,该镇遵循拆防结合、因地制宜、注重民生的原则,选择复耕、复垦、复绿等方式实现拆后利用无缝对接,拆出了发展新空间,拆出了美丽新天地,拆出了发展新动力,拆后空间得到最大限度利用。截至目前,该镇宅基地复垦23.6亩,土地复耕复垦面积达2.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0.28万平方米,拆后利用率达98.7%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以拆促控”,实现环境美化。

一是视觉“零污染”。重点针对主道路、河道两侧形成视觉污染的违法建筑严格执行“禁养区内和禁养区外200米污水直排的畜禽养殖场一律关停”的生态底线,共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67处占地面积3.98万平米,已覆土复耕2.7万平米;全面完成11处牛蛙养殖场面积310亩拆除工作;对湖酋方岩桥、叶宅、火塔窑、永福寺等窑厂47门进行全面拆除,全县率先完成烧结砖立窑拆除工作;拆除天傲金属型材有限公司、盛和泰化工厂等重污染企业。

二是垃圾“零遗留”。针对“三改一拆”拆后建筑垃圾清运难问题,该镇在朝阳村建立占地面积近2亩的垃圾处置场,有效解决百姓心中难题。该处垃圾处置场主要负责62省道沿线和街头集镇周边的建筑垃圾处置,对建筑垃圾实行统一清运、统一填埋。拆违实施后,由各办事处督促各村抓紧做好垃圾的清理运送,清理拆违场地,及时运出建筑垃圾。目前,共清除建筑垃圾100多吨,建筑垃圾清理率达到100%

三是拆后“零回潮”。拆后空置土地及时进行复耕复垦,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遏止违建回潮。如该镇将屋基村列入宅基地复垦村,通过统一实施旧屋拆除并将宅基地复垦为土地,完成复垦面积约1万平米。截至8月,该镇上报立项宅基地复垦41.2亩,其中已完成宅基地复垦23.6亩。同时建立两违防控机制,实施村、驻村干部、办事处三级巡查报告制度并做好巡查记录台帐,对新增违建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查处。

(二)突出“以拆增绿”,实现全域绿化。

一是水中映绿。“三改一拆”工作与“四边三化”行动互补共促,拆违的同时在河道两岸配置景观树种,形成绿色水系长廊。截至目前,共拆除河边违法建筑和厂房131.9万平米,沿始丰溪、杨家溪和雷马溪两岸栽植垂柳、木槿等绿化苗木10000多棵,形成集美化、绿化、生态一体的水系林带。该镇后岸村村外种植桃园、杨梅园、油菜园、葵花园、荷花园4000多亩,村内拆后公共区域、沿线河道成片种植银杏林、红枫道、腊梅丛等景观苗木7000余株,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景观效应的双赢。

二是路绿相随。秉持“绿随路建,绿美结合”的理念,重抓道路绿化建设,对拆违后暂时未落实建设项目的土地,实施即拆即清、连片建绿、见缝插绿。重点围绕新62省道、桐街线公路沿线,目前已对3处废品回收站、2处石料堆场、7处乱搭乱建的棚屋厂房进行拆除,共拆除违法占地面积0.72万平方米,违法建筑面积0.51万平方米。投入125万元进行拆后复绿美化,基本消除公路沿线“脏”、“乱”、“差”现象,实现沿线绿化梯次分布。

三是村村增绿。积极做好村庄四周植树,抓好村村绿化建设。全镇45个村庄街巷两侧等全部栽植了绿化苗木等,90%以上的农户根据习俗,在房前屋后及村内空闲地、边角地栽植了花草树木,实现了见地植绿,应绿尽绿。后岸、街四等10个村达到省、市两级绿化示范村标准。其中,省绿化示范村1个,省兴林富民示范村3个,省森林村庄1个,市绿化示范村5个,村级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近2年来,全镇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00多人次,义务植树1000多棵。

(三)突出“以拆助转”,实现经济转型。

一是借机促进招商引资。坚持把“三改一拆”作为打造街头美丽经济先行区、塑造招商新环境的有力抓手,彰显国家级生态镇优势,促进一批招商项目引建。如雷溪村完成浙江绿色养老院项目前期选址、规划等工作;后岸村积极运作与红石梁集团合作,成功引进红曲酒、乌药精文化项目落地,预计项目投资将超千万,有近8亩拆后空地将得到有效利用,该项目还将有效推进后岸村北片旅游活动区域建设,进一步丰富后岸村文化旅游内涵。

二是借势倒逼农业转型。为破解生猪、牛蛙养殖业转型难题,该镇强力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目前已完成前期103亩土地流转工作,与西部现代农业园区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了“猪棚换大棚”并积极推广现代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如方岩村实行果园套养黑鸡,年增收10万余元。目前,旗南村、湖酋村等拆后空置土地上搭建蔬菜大棚12个,种植蔬菜、瓜果等200多亩。

三是借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后岸村、九遮村为典型示范打造全长12公里的无违建精品乡村休闲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开展“三改一拆”工作。如后岸村、九遮村拆后土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村里进行统一规划,后岸村几处违建拆除后被改建成运动场,面积达1800平方米,同时还用于污水处理、垃圾收取用房和公厕等配套设施以及练武场、锯木场等村内景观场地。九遮村将临溪的养猪场和养兔场改建成为稻草人花园和茶楼休闲广场、千米文化长廊等。借“三改一拆”之力,两村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启示

一是注重拆防结合。近年来,各地违法建设屡禁不绝,拆后重建的反弹回潮现象较为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拆后建筑垃圾清理拖沓、拆后土地未能及时利用,导致一些地方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的怪圈。如何防止土地闲置和新的违法用地是拆后利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在保持违建“零增量”的高压态势的同时,应构筑长效控违机制,畅通违建举报、查处和拆除渠道,加强动态管理,抓好源头控制。另一方面,对拆后土地要做到“即拆即用”,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平整土地、复垦复绿,对于条件较好的农保地,拆后及时复耕;对一些符合规法,可作为公共设施的要及时改造建设;对一些暂时没有利用计划的土地, 按照“长规划、短安排”操作模式先绿化或者种植作物,杜绝违建户日后再建的侥幸心理。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拆后利用是改善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推动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与“交通治堵”、“美丽乡村”、“五水共治”等专项工作相结合,融合推进。街头镇作为旅游重镇,必须树立抓“三改一拆”就是抓旅游的理念,做到应拆尽拆,拆后土地利用突出为旅游建设所用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旅游发展环境。并以后岸、九遮两村委样板示范,做到拆后土地上建文化旅游设施,以始丰溪、遮山溪、雷马溪、小溪坑等溪流为脉络,做好沿溪沿路绿化美化文章,在拆后利用上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助推旅游发展的路子。

三是注重民生导向。拆后利用的目的是民生普惠。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用地紧张、村容较差、道路不通、绿化不足、公建服务设施缺少等“老大难”问题,通过拆除影响村居整体环境、有碍观瞻、有碍交通的辅房、店铺、危旧房、简易棚,整治非法占地、乱搭乱建、乱设摊点等行为,打造道路、绿化、公园、停车场、休闲文化广场等美丽乡村建设新设施,真正将所拆得的土地重新利用到百姓中去,在拆除中实现土地有效改造,进一步美化村庄面貌,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将群众“所需、所求、所盼”落到实处,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三改一拆”工作也因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持。